《大宅门》之败笔
(2015-11-17 15:36:17)
标签:
教学 |
《大宅门》之败笔
电视剧《大宅门,1912》,大家一定看到了。我也看好它,原因之一,在于它的对白,很多都颇为“不俗”。讲的多是“老理儿”,而非现代腻腻歪歪、俗不啦叽那套,与其他的同类作品很是不同。
这主要集中于白家那老几位身上。比如,面对青青“封建专制”的批评,二奶奶说,这不是专制。而是“家长制”,(昔日中国)家家都这样的!这话很有分量(所以青青为之折服),相关的问题我们改日还要探讨——没错,过去人们所说“专制”,多是表面观察,肤浅议论,其实不过是“家长制”而已。
当然,几位大腕的表演也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颇有看头。
“败笔”在哪里呢?就在那位青青身上,到最后的结局,把青青写死无可非议,但她去“送死”,却令人费解。明明姓田的血债累累,且杀死督军,这种人你还要他“改悔”,凭古今中外的哪一种法律可以饶恕他,又有哪一个上帝会听取他的“忏悔”?就是一个稀里糊涂的“假洋鬼子”,也不至如此吧?况且,这一情节已出现不止一次,一而再,再而三,“闹”之不已(太闹了,可与某电视剧中的“地下工作者”一比)。如此执迷不悟,是为的啥?
诸如此类抱有某种理念或宗教信仰的,至今恐怕还是大有人在,所以特别值得再说一说。这种人真的是出于“信仰”吗?我看未必,那些恐怕都是“借口”,如果说有,我看,也不过是一种“自恋”而已。
其实,这正是一种“自私心”,我们治史者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像旧史官一样,把“伟大”、“正确”、“宏大叙事”背后的这一面揭示出来。这,正是本篇的意旨。
也就是说,百年(所谓1912)以来,不知多少人从外头贩卖来一套套的“洋片儿汤”,也不管其道理是否说得过去,一味“崇洋媚外”,“执迷不悟”,其实呢,他也不是为了什么“理想”,什么“主义”,不过是欺世盗名,只为“自恋”,“行己之私”——所谓“自信”,即是“自恋”,亦是“自欺”——如是而已。悲夫!
不知各位意下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