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量给出细节
(2015-07-28 15:38:17)
标签:
方法与方向 |
尽量给出细节
上次跟同学们谈学期作业时,有一些话忘了说。这就是写作的时候,或口述访谈时,要尽量给出细节。
还是从讲故事开始吧。夫子有言,“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他老人家就是这样主张的。
话说我有一个姑姑,我父亲的二姐,高永香,从我们宛平县嫁到昌平马家。她的儿子小我一岁,叫我二哥,算是很近很近的亲戚了。几年前他给了我一份厚厚的文稿,都是有关家族家庭的回忆文字,包括写我父亲也就是他亲舅舅的在内。
其中有一段说,日军侵华时,在所谓“南口战役”中,一路往西,就打到他们家乡,昌平西边的大山里。马家有一位老爷子,年纪大了,就没有走,被日本人发现,从对面山头上就用机关枪给了他一梭子。
奇怪的事发生了!马老汉居然若无其事,还照样挺立在院子里。日本人看到后,就跑过沟来,一齐给老汉跪下。然后,没进村祸害就撤走了。
我并不是不信他说的话——在行走江湖的这些年里,我作了不计其数的口述访谈。如果动不动就说“不信”,那就不如干脆罢手好了——或以为这里有什么迷信思想。不,不是的。我只是跟他说,你这里有许多事没交代清楚。换句话说,就是你没有考虑到如何取信读者的问题。
表弟说,我妈妈就站在旁边!言外之意,你还有什么不相信呢?
我认为,这一句话就很重要,可是他并没有交代。
该交代的还有许多,比如日本人离他们有多远,到底使的是什么枪?子弹打在人身上,有什么情况出现……等等,等等。
用今天的话来说,也许给出一些细节,怕就对了。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如亲眼目睹一般。
也许读者还有些不信,但事情、情节可是看得清清楚楚啦。
再讲一个故事,也是真事。发生在我的一个大爷高永起身上,他的爷爷和我父亲的爷爷是亲兄弟。很早以前他给我讲了这个故事。
当年他是一个游击队员(不算正规八路)。有一次,他和日军遭遇上了(印象里他是活动于平北,我父亲则在平西,如潭柘寺里外十三村等地,也曾被日军围困)。他就沿着山路往下跑,山路嘛,就是曲曲折折的,拐过弯来,才发现坏了,原来敌军在山对面设了埋伏,机关枪就扫过来了!他对我说,当下没办法退回去,只好硬着头皮往下跑吧,结果居然冲出来了!
可是到了山下一看,小褂上添了七个弹孔,竟没有一个打中身体!……
这个故事就这么简单。似乎就不需要补充什么材料,或是细节,这就够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写东西的时候,只须尽可能让读者感到“无话可说”,似乎没什么“疑问”——你也无须管他信不信或其他什么,也就是了。
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也不是“剌剌不休”、“不厌其烦”,“细节”交代个没完没了。各位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