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洗凡马万古空》,五
(2013-06-19 17:01:34)
标签:
思想文化交流 |
《一洗凡马万古空》,五
高王凌先生,正面观察,贯通古今,不单单是自说自话,就中国史看中国,还具有弘阔的视野,从世界文明史,重新打量中国,就会发现有趣的现象。这里面,关涉到“世界史观”的大问题。
“过去认为,除了英国一个国家带头实现了现代化外,其他都不是‘上帝的选民’,现在看来就未必了,其他许多国家,包括奥匈帝国、俄国、日本、中国……都在‘现代化’中,只是其命运、角色各不相同罢了。”
高先生抛弃单边主义,信从多元主义,自然看到了中国与现代化之间,所存在的共融和同步关系。清朝执行“海禁政策”和“闭关自守”,这是惯常的说法,这种说法,遮蔽了鲜活的史识。
秦晖先生指出:“那个时代的经济和全球的联系比我们想象的要密切得多,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中国是一个不产白银的国家,在明清两代一直以白银作为主要通货,如果不从和世界的联系着眼,这是根本不可能设想的。”“新大陆作物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其实是相当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很难设想,就在清末,像凉山那种非常落后的地方都已经普及了土豆、玉米这一类东西。”
“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呢,就是一个不但是怎么看待现代化的问题,也是一个怎么样的重新写作世界史的问题。”
英国在文明史的竞争中,成为“先发阵容”,但是,英国并不是“先知先觉”,因为文明史自身有一个“试错”,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互相激发,千帆竞渡,百舸争流。
“过去我们认为大家都是次角,都是平陪衬,只有英国一个搞了工业化成功的国家,才是唯一的什么,这种看法我们应该把它抛开。”
就文明史来看,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法国属于“先发阵容”,德国、意大利、日本属于“次发阵容”,中国则是“后发阵容”了。每一个“阵容”,都有不同的角色担当和历史际遇;同一个“阵容”里面,英国、法国的担当,也各不相同啊!多元共生的历史,才是鲜活和生动的。
地理大发现迄今,五百年的历史,是一个单元。“彼此双方是如何‘感染’的,也成为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具有“异质性”的清政府,二百六十多年的治理,不仅不是“十全十美”,而且,存在着巨大的弊端和缺陷。梳理清政府应对全球化的举措,评判成败得失,不应带有偏见。
清朝政府的“海禁政策”和“闭关自守”,不是不可以指责,但,1949—1979年,竟然有三十年的时间,主事者“以粮为纲、全面砍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高王凌回答秦晖“传统那么美好,那我们中国这个现代化还要搞什么”,有一番说辞:“敝意以为,清朝在乾隆以后,还有道光,其后还有宣统,以后还有中华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问题不断,而且是很大的问题,比较起来,比乾隆时大得多了”。
试想:中国与现代化之间,久已存在的“共融”和“同步”,是前进了,还是倒退了呢?
(按:燕南才子谢志浩所撰《高王凌:一洗凡马万古空》一文,已分五次转载完毕。还请大家发表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