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三年》与《万历十五年》的比较
(2012-10-01 14:47:45)
标签:
思想文化交流 |
《乾隆十三年》与《万历十五年》的比较
拿《乾隆十三年》与《万历十五年》作比较,并不一定合适,但也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如有读者批评说(大意),你的《乾隆十三年》比得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吗?乾隆朝比得上万历朝吗?我觉得,乾隆朝并不一定比万历朝差,但是拿我和《万历十五年》比,我觉得不敢当。这件事也不能赖读者,我自己在前言里也幽了一默,说:如果有英文版,我就起个副标题,像黄仁宇先生那样,叫《1748,一个失败的记录》……
其实,这两本书是很不一样的,如《万历十五年》只说一年的事,是把一些人物、事件集中在一年里写。《乾隆十三年》呢,是谈乾隆初十三个年头里的事儿。二者的写法更是大相径庭。黄仁宇是很现代的,拥有了很多读者。一般都认为,他的书好读。
但也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我的一位硕士弟子,毕业后工作单位里有一位同事就说,《乾隆十三年》好读。好像《万历十五年》反倒难读,有些概念比较“晦涩”,不那么好把握似的。
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黄仁宇是我的老朋友,我总是觉得我们的心是想通的。不过我们毕竟是两代人,隔了一个时代了(古人所谓三十年为一世)。也许,他是“曲高和寡”,不像吾辈之“浅白”?一天,我也忽然想到,能否说黄仁宇想证明的,仍然是“中国为什么失败”?
那么,我们可能确实是有所不同了。
我不知道,小书是不是提供了一个框架,全新的框架;
它并不复杂,所以有批评者说它是“浮光掠影”;
它回答的也是自我的一些问题,而不是他人的(包括许多学者心目中的),所谓老旧问题;
它关心的可能只是有关其所谓连接、内在逻辑,而非历来所说的“成败得失”等问题;
比如乾隆朝之所以失败,其后几个世纪的一败再败,革命为何发生以及革命后为何还要革命,——其实都有远为深刻的原因,或与我说“历史是干什么的”、为何历史看起来“一误再误”等有关,——而过去所认为的那些要素,可能都不值得考虑和回答(也不是区区“反专制”几个字就可以了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