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学 |
历史的粗看与细看
我一向比较偏好历史的「细看」,自下观察,注重细节,甚至给出镜头(像电影中那样,但不一定是连续性的),等等,都是我强调过的。
这次奥运会上刘翔的退赛,坊间议论颇多。最近还有人说:有人质疑,刘翔在奥运会前两个月曾跑出12秒87的惊人成绩,展现出了良好的状态。他还表示,那次比赛前,刘翔的脚踝伤势就有反复,而那次比赛后,刘翔接到「力争金牌」的指示,随即加大了自己的训练量,结果导致脚踝伤势加重,这也是他退出奥运会前最后一次比赛的真正原因。
有民众回忆,当日播音员在起跑前,反复强调刘翔的脚伤,「在之前的热身中刘翔只是进行了慢跑,没有完整的冲刺加速动作,不知道他的身体状态究竟如何」,「我们已经不敢奢望刘翔还和以前一样完美,但希望他能跑出自己最好的状态」,——「听上去更像是他早就知道刘翔的伤势,提前准备好了讲稿!」
同时,过细的议论还有不少。有的给他找了种种原因,有的则是发出各种质疑。
但就目前来说,这里头的猫腻还是太多,让我们很难下一断语。猜测的成分,不能不占据很大的比重。
无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如先搁在一边,看看那无可更改的粗线条的历史。
这就是:在连续两届奥运会上,不管使用怎样的借口,刘翔都「退赛」了。都当了「逃兵」。
恐怕正是一副对联所谓:
「(上联)赚了八年广告费;
(下联)骗了两届奥运会。
(横批)残奥再见。」
这,怕是不争的史实吧。
剩下的是是非非,恐怕就不会逃离这个框框,这个大的判断。
所以我们说,无论历史的粗看与细看,都是不可或缺的。
有时,则需要根据场合,区别对待,如我一位外国同仁所作的中苏比较,对二者的相同点,就只宜粗看,不宜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