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没有块天花板,上
(2010-11-26 10:10:40)
标签:
天花板系列 |
谁家没有块天花板,上
所谓“天花板”,是史华慈及“闻香族”喜爱使用的一个“核心词汇”(借用现下的时髦语汇)。
据说,那位美国学者史华慈曾说,中国历史中有一个恼人的问题总是不断出现:为什么始终不曾出现过一个与此深层结构相异的替代品?这所谓“深层结构”,实际上就是中国历史上“至高无上的皇权”:它“还真让我们无言以对”,“成了我们文化的一个软肋,一块中国思想史上不可逾越的天花板”(赵瑞广:《“史华慈问题”——中国思想史上的那块天花板》,《读书》二零零九年第七期)。
当然,这不是我赞同的观点。我也曾发表过批评文字(《怎样看待传统政治理念》,《读书》二零零九年第十一期),也招来反批评(《读书》二零一零年第六期)。今天我们换一个做法,即引用一本“国外经典政治学教材”,美国人迈克尔·罗斯金(M. G. Roskin)的《政治科学》(第九版)一书中的材料,用来说说:它并不是中国传统这一家的东西——“谁家没有块天花板”?
我的目的,不是“反民主”,而是给其他政治理念(主要是中国传统)与“民主”一个近于“平等”的“对等”地位,不是上来即抱有什么“先入之见”,就站在“审判者”的角度,予以否定,彻底批判。甚至把“少小之时”上小学、中学的理念,带到“老大”,带至“海归”,而仍没有一个反思。
以下引用的版本,是林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中译本。
在适当的地方,我也“添油加醋”,阑入勒庞(Gustave Le Bon)所著《乌合之众》(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中译本)的一些观点(感谢弟子陈曦向我推介这两本书及读书笔记)。
中译本,页54: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君主制”是一人为了全体的利益而统治。但君主制可能蜕化为它的堕落形式——“暴君制”,单个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使权力。“贵族制”,希腊语意为最好的统治,是少数人为了全体利益而统治。但也可以蜕变为它的堕落形式——“寡头制”,少数人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统治。
亚里士多德把“城邦”(我们应当把它叫做宪政民主)看作是多数人为了全体的利益而统治,并且是政府的最佳形式。但他警告说,城邦会衰败为它的堕落形式即“民主制”,多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统治,是政府的最糟形式。
佚史氏曰:看看这些“原始”的政治概念的分类——其中“君主制”从字面上来看,可能最接近于中国的“一人做主”了;而“民主制”,倒可能是政府的最糟糕形式——其中哪一个没有它自己的那块“天花板”呢?
页85:在政治学的所有词汇中,恐怕还没有哪个词比“民主”具有更多的含义了。民主并不总是等同于自由。政党和选举“也可以用来使独裁政权获得权力”。并非每个自称民主的国家都如其所言。
佚史氏曰:我们以前说过(有人无法接受并施以诡辩),德国的希特勒就是靠“选举”上台的,此其一;其二,就是那些所谓民主的国家,也免不了“独裁”的事儿,包括对外开战。“民主”并非万能,也不是有了它就万事大吉。是不是呢?
今天还有人对希特勒“情有独钟”,说什么希特勒完了,德国不是好好在那里;而“大清国如今安在”?——不错,可是清朝、明朝完了,中国可曾亡国?——不知此君说出此等“厚彼薄此”、“亲痛仇快”、“欺祖忘宗”的话,所为何来?就因从小听惯那些“教条”、“白开水口号”?——世界几大文明古国,除中国一枝独秀外,其他皆已灭亡,有的(如埃及)连种也换了,这看不见?——当然,如果他不是中国人(看名字像),那也就不必多言。
页85:“民主的含义在19世纪以前是消极的”,史学家接受古希腊将“直接民主”批评为“不受限制的暴民统治”的思想。这种类型很少见,直接民主难以推广的原因在于(国家的)规模,为此“代议制”民主作为唯一可行的体系登上了历史舞台。每个决定都要百万选民做出的全国政府,将会过于笨拙而难以发挥作用。
佚史氏曰:至今还有人“迷恋”直接民主,待见希腊、罗马式的暴民统治;但问题是,代议制究竟如何呢?我们过后可以看看勒庞的论述。不过,在中国史学家吕思勉看来,中国古代也是有“民主”的,也是由于“规模”的原因,而改变了做法,看来在这一点上大家倒好像是一致的。
勒庞(《乌合之众》)页16:群体一般只有很普通的品质,这一事实解释了它为何不能完成需要很高智力的工作。涉及普遍利益的决定,是由杰出人士组成的议会做出的,但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并不会比一群蠢人所采纳的决定更高明。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
页86:民主制下的领导人对民众负责,需要在一定期限内“改选”,以获得多数的支持。不过,在美国离完全民主也还有不少差距。“选举本身并不等于民主”。
佚史氏曰:“选举”或曰“改选”,正是“民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了(我的国外记者朋友也认为这是唯一重要的),如果它还“不行”,其他那些还有什么可说的?
勒庞:页155:一种文明的伟大,如果依靠仅仅以人多势众自夸的低劣成员的选票,是无法让人放心的。群众投下的选票往往十分危险。异想天开的“人民主权论”,十有八九会让我们付出更惨重的代价。托克维尔正确的指出:人们几乎毫无节制地信赖公众的判断力,但“真理并不会与人数上的优势携手同行”。
页87:“权力轮替”的一个没有言明却很重要的作用是“控制腐败”。
佚史氏曰:“权力轮替”是民主制度的重要概念——“选举”就是在这里发挥其作用的——许多人相信,没有它是不可能解决腐败问题的。但事实上,也不尽然。如我的意大利朋友即认为,他们也没有解决了自己的腐败问题。那他们的“天花板”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