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国人与中国学术

(2010-03-15 11:01:37)
标签:

学术思想交流

                           法国人与中国学术

我在巴黎的时候,曾对法国记者说:我这次到巴黎来,是受到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邀请。据我了解呢,法国“两高之中,中国人知道高等师范学院的比较多(许多名人都毕业于那里),知道高等研究院的就比较少了。不过,要说这里是所谓“年鉴学派”的“大本营”,布罗代尔等著名学者都曾在这里“办公”,大家一定就会对它“刮目相看”了。曾几何时,我的美国同仁对“年鉴学派”是何等的推崇(谁不想做“中国研究的布罗代尔”),又有多少“理论”是从欧洲“发源”,经过美国的“中转站”,才传到中国来的!

不过,中国人对法国人并不是不了解的。在北京,还有一个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定期举办“中法学术系列讲座”(近期题目主要是古代史研究),也有一批著作出版(大多与田野调查有关)。用老友李零的话来说,像朋友一样平等讨论,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做得最好(他特别提及吕敏等人);又说,当欧洲与中国初次相遇,法国是重要的绍介者;中法之间曾经有过最高水准的学术交流(《何枝可依》)。这是20世纪的事儿。

再往前推200年,法国传教士与中国的康熙皇帝“一拍即合”,首先建言绘制中国地图,这在欧洲现代化国家中都是很“前卫”的(在伦敦大学最近召开的清史会议中,有那么多的学者都谈到画地图的事儿)。我也研究过一点点传教士的事情(刘松龄),关心的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自己发动了中国十八世纪的“现代化”。

我在法国高等研究院的朋友,伊莎白和麦港,都是社会学家,属于法国“新社会学派”,又名“前苏格拉底学派”,即表示研究在“理论”之先(西方在苏格拉底之前没有理论一说)。所以第一项,不是讲一个“片儿汤”(不管它是本国还是外国的),而要先讲一个故事(最好还是历史故事),然后一层层讲出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论”。既不是“理论先行”,也不是仅仅跟在材料后面,“实事求是”,说什么“眼见为实”,不敢越雷池一步;其他“唯心”的、“直觉”、“悟性”等等,都不能要。

这次造访,才使我进一步了解了这一“新社会学派”的宗旨,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直揭文字材料的表层以下(这是我的理解)。在欧洲的思想学术史上,“实证主义”、“唯物”主义已经统治了一个多世纪,它是“反其之道而行”的。

我在自己的课堂上(特别是上一学期的“方法课”,那可能是我职业生涯中讲得最好的一门课),也在批“考据学派”,讲“直觉”等等。简单说吧,就是教学生不能仅仅跟着文字记载走,所有的史料其实都是“有限”的、“表面”的。先说古代典籍,有一句话叫“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对此大家的理解仍不到位;吕思勉先生即曾揭示出古书是怎样书写的(如《史记》),谈到要尽量保留原档案的文字,而自己不作评价。所以面对这种书籍、文字,没有一定的“准备”,是读不来的。再举《水浒传》的例子,按钱穆先生的说法,不读“金圣叹点评本”,那里头许多重要的意思(如对宋江的看法),你根本就看不出来。这里面的问题,在当代社会就更严重了(它把一切都“直白”了,而且是白而又白,像“白开水口号”一样,白得非让你表态接受了不可)。

也许,这正是我们的“相合之处”吧。

不止于此,李零在《何枝可依》中写道:考古有用,文献有用,但都非万能。“问题在于,认知的困难到底在哪里”?

我的另一位远方的朋友最近也说,同样是读书,Read Sdudy 却是不同的(在他看来,如果研究外国理论,而只读一二篇中译本,那就根本不够资格)。

或许,这正是当代学术史、思想史上的一个大问题,应该引起有识之士的足够重视?

    跟访问法国有关的事儿,我们以后接着再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唐吉珂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