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的代表性问题
(2009-05-08 12:36:22)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博士论文的答辩会,在“东拉西扯”之中,有一位教授提出对口述史的质疑,即口述对象的“代表性”问题,大意是说,一个县有数十上百万人口,你选择谁,来做代表呢?它又怎么能跟(革命的)“宏大叙事”相“匹敌”呢?
会后,我发出了“伊妹儿”,说:
口述史,可能好就好在它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一半儿取决你的机遇)
另外一位教授回答我:
口述史更接近另一种真实,但是是某个小场景的真实,不管大叙事的,所以对口述史的价值不应用是否反映了什么重大问题衡量和苛求,它的目的只是展现个体的某个经验而已。
我在所谓“方法课”中,专门设有“口述历史”的一节,大要如下:
1.立题(略);
2.选点(太谷的例子);
3.准备(文案);——争取成为内行
4.“尊重当事人”最重要;突出“主体”(“无事件境”的例子)—善于聆听(湖南的例子;不可打断及批评对方)—给访谈者留出空间(广东的例子;“口述意在未知领域”);
5.入手:说明、点题(安徽的例子);其他方式:(“随其自然”及“问卷调查”)
6.切入点可能随时调整(山西的例子)
7.所谓“代表性”“典型性”问题(只代表自己,而非他人;除此之外,不必代表什么整体、本质、实质,多大比重、多少数量,什么阶级、阶层)
8.所谓“主观性”“客观性”问题:有无纯客观的历史?(钱穆《中国史学名著》13不要以为学问则必是客观的,其中也有做学问人的主观存在,涵蕴着一种活的精神;297司马迁成一家之言,贵能由客观中有主观,由主观中有客观)
9.所谓“验证”(重复调查之可否)—与文字史料的对照;
10.有没有“标准答案”——一个“标尺”?
其中有一些地方(如第7点),就涉及这些问题。
但在其他地方(如第10点),也涉及“口述史”,可不可以颠覆了“大叙事”的问题。
期望大家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