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王凌
高王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16
  • 关注人气:3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口述历史的代表性问题

(2009-05-08 12:36:22)
标签:

历史文化

杂谈

                       口述历史的代表性问题

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博士论文的答辩会,在“东拉西扯”之中,有一位教授提出对口述史的质疑,即口述对象的“代表性”问题,大意是说,一个县有数十上百万人口,你选择谁,来做代表呢?它又怎么能跟(革命的)“宏大叙事”相“匹敌”呢?

会后,我发出了“伊妹儿”,说:

口述史,可能好就好在它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一半儿取决你的机遇)

另外一位教授回答我:

口述史更接近另一种真实,但是是某个小场景的真实,不管大叙事的,所以对口述史的价值不应用是否反映了什么重大问题衡量和苛求,它的目的只是展现个体的某个经验而已。

我在所谓“方法课”中,专门设有“口述历史”的一节,大要如下:

1.立题(略)

2.选点(太谷的例子)

3.准备(文案);——争取成为内行

4.“尊重当事人”最重要;突出“主体”(“无事件境”的例子)—善于聆听(湖南的例子;不可打断及批评对方)—给访谈者留出空间(广东的例子;“口述意在未知领域”)

5.入手:说明、点题(安徽的例子);其他方式:(“随其自然”及“问卷调查”)

6.切入点可能随时调整(山西的例子)

7.所谓“代表性”“典型性”问题(只代表自己,而非他人;除此之外,不必代表什么整体、本质、实质,多大比重、多少数量,什么阶级、阶层)

8.所谓“主观性”“客观性”问题:有无纯客观的历史?(钱穆《中国史学名著13不要以为学问则必是客观的,其中也有做学问人的主观存在,涵蕴着一种活的精神;297司马迁成一家之言,贵能由客观中有主观,由主观中有客观 

9.所谓“验证”(重复调查之可否)—与文字史料的对照;

10.有没有“标准答案”——一个“标尺”?  惟有一幅“拼图”,多角度的“个性化”的“主观”的观察  仍可“以小见大”(“身不由己”之例) (吕思勉:历史只是大家同意的故事;众说纷纭,诸说并存;不是绝对和唯一的)

    口述史料与文字史料  什么是口述史?(杨祥银《与历史对话》17历史学家与人民共写历史 悬念—想像力—追踪破案:口述史的妙用(唐德刚:其他史料是死无对证,口述史是活的,可以慢慢谈慢慢问改正补充;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159侦探,就靠想像力;锐利的直觉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眼光向下”,主题下放(让普通人说话、取得发言权;与宏大叙事体系对抗)  历史的细致化经营,追求细节(莫言:复述历史被遗忘了的细节就是我的责任;柯林武德24历史本质上是个别知识;是具体的,不像科学那样是普遍知识)  讲故事,给“镜头”  依赖文字史料是“迫不得已”,如同老外或数十年以后治史(加拿大学生的例子,远距离或大跨度治史;最大问题在从“文件”到“文件”;文字史料有许多虚假性)

其中有一些地方(如第7点),就涉及这些问题。

但在其他地方(如第10点),也涉及口述史,可不可以颠覆了大叙事的问题。

期望大家的批评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