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租佃关系》,书评四

(2007-05-01 22:32:43)
标签:

农民

地主

地租

   

[原创]可怜的中国地主们的不幸遭遇
文章提交者:乐之史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可怜的中国地主们的不幸遭遇

乐之史

“地主”本来就是一个名义,所谓“地之主”也。在传统中国社会,人们皆抱着朴素的“小农意识”——有地即稳。没有地,那哪算是有出息的人呢?所以不管是在京城当大官,还是在小县城里做师爷;不管是富可敌国的大老板,还是天天赚些蝇头小利的小贩;甚至烟花巷里的脂粉小姐、宫里头的大小太监都会或多或少置点田,买点地。带有公共性质的寺庙、会馆、义庄、公学也会将多余的钱去买些田产,大概有点类似今天买基金吧,有点人甚至也不想图多少利,有块地在那里,且当成是买了块保险吧,或者地产升值,也算是一点长线投资。所以当“地主”的不仅有个人,也有团体,甚至公众。

但是突然有一天,“地主”变成了一个天大的罪名,有地皆“主”,是“主”皆恶,仆人既然翻了身,旧社会的“主人”当然没有好日子过了。从没收财产到人身批斗,不仅家倾产荡,一生名誉也扫于地下,甚至肉身难保。记得当时曾以全国之宣传力量,塑造了无数“恶霸地主”的典型。以至于最后,在当代国人通俗文化中,“地主”完全成为一个极富多种贬责、讽刺、挖苦意义的词汇,而完全没有了此前那种带有自豪的让人钦羡的色彩。唉,其实哪个层级的人中没有品质差别呢?有地的主自然不乏为富不仁者,当然也有更多心地善良、乐善好施之辈。而无地的贫民难道又天然地都良善之辈?从概率论以及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来讲,“地主”中的善辈未必要比“贫农”中要来得少。现代中国人喜欢讲“饱暖思淫逸”,其实在当时可能“仓禀实而知书礼”更是社会时尚吧。当然,现在这话却要反过来了,城里的有钱人(包括那些圈了大片地的“官商”)多半没有公益慈善意识,山沟里没有受太多“现代文明”污染的贫民倒有那么些些朴素真诚。

然而,在“旧社会”,地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人?地主与农民究竟是什么关系?他们最后能收到多少租?官府对他们是什么态度?“封建社会”的法律是否真的是维护他们的地位?看了高王凌《拟解地租率》这篇文章,大概会对回答这些问题有一些帮助吧。虽然这篇文章题目似乎很专业,但作者提出的看法却相当明快干脆,他告诉我们的是,中国地主其实只能收到他租出的地上收成的30%,佃户抗租时,官府经常是站在后者的立场,法律也往往对这些“地主”们非常不利。

乐之,2007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一个悲天悯人的日子。

乐之论史系列随笔: http://lezhishi.blog.tianya.cn/

延伸阅读链结: 高王凌:《拟解地租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