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经济发展与地区开发》

(2007-03-23 10:53:03)

前言

这本小册子,主要讨论有关地区发展和地区理论的问题。

还是在读研究生时,我开始接触地区经济问题,后来也有机会到几个地方去跑了跑。一开始做这些研究,除了喜爱历史和打算把一些问题说清之外,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可是一篇篇做下来,似乎就慢慢形成了一个“系列”。虽没有打算做什么“地区理论”,却好像已欲罢不能。

话说回来,在中国或中国学研究中一直缺少一个地区理论。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当代问题,人们常常会遇到某些地区比较“先进”,相对有些地区比较“落后”一类的问题。这时候,对不起,我们自己的理论还不知在哪里,可是“结论”却已经有了一大堆。细加思量后不难发现,这些结论或是一些“想当然”的东西,或者貌似有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甚或是不自觉地套用某些外国的模式。与此连带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对中国地区发展究竟可以作出哪几类区分,怎样区分它们,这些区分的道理何在,几种类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制约它们发展的各种因素等等,可以说都缺乏必要的探索。而所有这些,都与当代的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是跨越时代的问题。

本书即是为此所做的一个尝试。它的写作,跨越了近10个年头。第一篇“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主要是理论上的探索。它试图对不同地区做出类型或层次的区分,归纳它们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及问题所在,可以说是整个研究的一个概括也差不多是最后才写出来的一章。

第二篇“四川”,第三篇“广东”以及第四篇“江苏”,是比较基础性的研究。其中四川盆地、广东珠江三角洲以及江南长江三角洲是特别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它不外回答四川怎样出现新的风尚,广东如何进入传统农业的最高阶段,为何说江苏成了“传统工业区”?这些地区既各有特点,在传统经济发展的整个序列之中,又各自具有不可缺少的地位和说明意义。此外本书还涉及其他一些省区,除了其他资料之外,这项研究使用了大约1000部地方志。

第五篇“棉业”,讨论的是一个部门经济。但是棉业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却是十分重大的。相比之下,其他部门包括粮食在内,都不具备这样的作用。因此,选中棉花生产和棉纺织业并不是偶然的。当然,粮食无论怎样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书各篇几乎都有涉及。有兴趣的读者,还可参见拙作《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中的有关章节。那算是“坐冷板凳”的又一个成果。

第六篇“明清时期中国的耕地、人口和经济增长”,原为国外一部《中国历史文化大百科》所作,所以写法和一般论文不大一样。它是对近几世纪全国情况的一个简介,借以补充前文多谈地区发展而使读者可能感到的不足。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地区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尽管还存在着大量的空白,也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书不过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抛砖而引玉”,盼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并与诸位同好共勉。

本书的出版,曾得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者的赞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目录

  一、 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

二、 四川——一个连贯性的发展典型

三、 广东——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四、 江苏——旧有农业模式的突破

五、 棉业——经济发展的带动因素

六、 明清时期中国的耕地、人口和经济增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