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貂蝉形象的塑造方法
三国时代是一个风云多变、群雄争霸、豪杰辈出的时代。罗贯中在塑造貂蝉这一人物形象时,能将人物置于这样一个广袤、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中,通过现实矛盾的斗争,用人物自己的言行以及生动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为了着意刻画貂蝉深明大义、勇于献身的精神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作者将貂蝉这一美女置于两个政治集团的斗争之中。当时以司徒王允为首的忠君爱民之臣对于董卓这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臣贼子的胡作非为已无可奈何。而貂蝉正如及时雨一般在这时出现了,他主动承担起引布杀卓的重任,成了以王允为首的集团的政治手段的执行者。充分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和勇于献身的精神。为了实施计划她周旋于董卓和吕布之间。这两人绝非等闲之辈。董卓嗜杀成性,残暴至极;吕布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在虎牢关前,刘、关、张三战吕布也未见胜负。要在这两个人之间周旋绝非易事,稍有差池便会招来杀身之祸。然而貂蝉正是凭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巧妙地周旋于这两个如狼似虎之徒之间,挑起了他们的矛盾,达到了引布杀卓的目的。
在表现貂蝉的性格特征时,作者主要是通过貂蝉的言行以及生动的细节描写来突现的。这一点在前面谈“貂蝉的性格特征”时已经谈到,貂蝉的言行举止充分表现了她的忍辱负重、镇定自若和机智勇敢。在描写貂蝉的言行时,作者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当她被卓带走,吕布去看他时,她或“微露半面,以目送情”,或“于床后探半身望布,以手指心,又以手指董卓,挥泪不止”。
貂蝉这一形象之所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因为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运用了一系列对比的手法。
首先是和十八路诸侯进行对比。十八路诸侯结成联盟,由袁绍作盟主,袁术总督粮草,孙坚为先锋,组成几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来讨伐卓。但因各路诸侯各怀异心,使孙坚、曹操、、王匡等有志之士也难以完成使命,只落得狼狈而逃;其他各路诸侯怕得到同样的下场,为求自保,不敢出战。不久,联盟散伙,讨卓失败。最终杀卓的重任却落到了一名弱女子的身上。
二是与满朝的文武大臣对比。满朝大臣他们手握大权,有一定的实力与卓抗争。但他们怎样呢?或屈于卓的淫威,一意奉承;或怕卓杀头而外逃;或忍气吞声,空自叹息。竟不如一弱女子貂婵。有人说,貂蝉能完成重任,凭的是美色,但仅凭美色,没有胆识,没有智慧,没有勇敢的献身精神,没有忍辱负重的勇气,能完成这样的重任吗!
三是与吕布、董卓和李儒对比。吕布英勇盖世,三军难敌;董卓名为国相,势大无比,然而,他二人却败在了貂蝉手下,被貂婵耍了猴一般,皆不敌也。李儒是董卓的部将兼谋士,卓能有那样显赫的地位,不乏他之力。在卓、布关系问题上,他比卓、布聪明,看出了一些问题,也提出了积极正确的建议。但是由于貂婵的机变,终于挫败了他的阴谋,他终究没有识破王允、貂蝉的连环计,也落得个命归西天的下场。对比之下,更显出貂蝉的机智。作者正是在与一系列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了貂蝉的性格特征,使之形象日趋丰满。
作者在塑造貂蝉这一形象时,不但运用了对比手法,而且安排了能突出对比手法的合理的结构。与貂婵对比的对象大都在貂蝉出场之前出现,且以失败而告终。如:十八路诸侯讨伐卓,群臣的表现,曹操刺卓等。这样貂蝉的出场不仅合理自然,且能突出貂蝉杀卓的作用和社会意义;同时能产生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也使对比效果大为增强。随着形象的深入刻画,终于使读者感到貂蝉并非文弱女子貂蝉,而是横扫须眉男子的貂蝉。
总之,貂蝉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比较成功的艺术形象。深明大义、忍辱负重、勇于献身,机智勇敢是其性格特征。她在刺杀董卓的重大政治斗争中大显身手,有着为民除害的社会意义。作品在塑造貂蝉这一形象时,能将人物置于社会大背景中,通过现实矛盾的斗争以及人物自己的言行和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并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参阅文献:
《论〈三国演义〉的情节提炼对人物刻画的意义》(作者:鲁德才)
《〈三国演义〉简论》(作者:陈涌)
《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王利器)
《三国演义人物是类型化典型的光辉范本》(作者:傅继馥)
《关于曹操的研究方法》(作者:李庆西)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