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貂蝉的性格特征

貂蝉形象的塑造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有人说,《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并不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因为作者回避了她理性和感性的矛盾,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有损于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是不合情理的。但是在古代,像貂蝉这样甘愿已申报主任恩的烈女形象却是可信的。我们从她的言行举止中不难看出,他对主人的真情,他的名大义,知大理。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貂蝉充当的是一个“间谍”的角色,这个角色不允许她以感情办事。文中没有描写貂蝉的真实感情,这并不损害貂蝉形象的丰满性。历史小说《金瓯缺》里的李师师可以算是一个光彩照人的性格化典型了,她能机智地对付皇帝的宠爱和淫威,维护自己的尊严。然而掩卷沉思,却又不免产生怀疑,北宋妓女的个性能达到如此水平吗?显然,作者徐兴业在这里拔高了古人的个性发胀水平。反过来再看《三国演义》中的貂蝉,虽然是作者虚构的,但却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貂蝉形象的塑造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首先表现在她的深明大义、忍辱负重和勇于献身的精神。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起点很高。一出场,就分明是一个深明大义、忧国忧民的形象。当王允问及她“何夜深于此长叹”时,蝉答曰:“妾蒙大人恩养,训习歌舞,优礼相待,妾虽粉身碎骨,莫报万一,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长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只这简短的几句话,就是我们看到了貂蝉的明义知理、忧国忧民和勇于献身的精神。随后,王允引蝉到画阁中,纳蝉于坐,叩头便拜。一个大司马竟然叩拜一个卑微的歌伎,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一拜非比寻常,它意味着蝉所面临的牺牲的巨大。但蝉表示为国为民“万死不辞”。王允遂将“连环计”告于蝉。那就是将蝉先嫁吕布,后献董卓,离间他们的父子关系,使他们反颜,令布杀卓,以除国贼。就是说要将蝉当作一件礼物去送人,而且是送与她所恨、所不爱的两个人,受他们的蹂躏。这是人格的牺牲,青春的葬送,名节的败坏;一旦事情败露,还要丢掉性命。这对于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子来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然而蝉的回答是:“妾许大人万死不辞,望即献妾与彼。”她这果断的回答,使她的献身精神跃然纸上。
貂蝉决然地介入了杀卓的重大政治斗争之中,成了这一政治斗争的直接执行者。在这一斗争中,她能够忍辱负重,不但不计自己的人格、名节和生死,同时还牺牲了常人难以牺牲的东西——感情。在整个“连环计”中,为了完成杀卓大任,她流了多少不想流的泪,说了多少不想说的话,装了多少会违心的笑脸。她心恨董卓,表面上还要曲意逢迎;不爱吕布,却又要故作多情;他心中装的是苦,脸上还得带着笑;对不想为之流泪的人,还得为他“深情”地哭。我认为这也是貂蝉献身精神的又一个方面。
貂蝉独特的性格特征还表现在她的机智和勇敢。诛杀董卓的政治斗争的成功,倘若只有王允的谋划而没有貂蝉的机智和勇敢,是不可能实现的。或挑不起卓、布矛盾,达不到杀卓的目的;或因言行破绽,使卓识破计谋,惹来杀身之祸,反而连累了主人以及他的同党。蝉不负重托,这与她的机智是分不开的。貂蝉机智的性格特征,是通过她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当王允诱布到府中时,蝉为布把盏,主动向布投送秋波,使布一见钟情。王允又邀卓到府中饮酒,蝉为之献歌献舞,又使卓赞叹不已,曰:”真神仙中人也!“当布闻知蝉被卓夺去,潜入后方窥探,蝉见是布,”故蹙双眉,做忧愁不乐之态,复以香罗频拭眼泪。“以勾其心。布来到中堂,侍立卓侧,偷目窥望,蝉在帘内“微露半面,以目送情。”使布神魂荡漾。卓见此,心中疑忌,命布退。部怏怏而出。至此,可以说,蝉已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随后,卓染小疾,蝉衣不解带,曲意逢迎,使卓心喜。布二次“探视”卓,蝉“于床后谈半身望布,以手指心,又以手指卓,挥泪不止”以表对布的“思念”和不得出牢笼的痛苦之情。布心如碎。这一景象被卓发现后,卓大怒,逐布出,布怒恨而归。父子裂痕已经形成。
卓的部将李儒知其故,知布心变,劝卓好言慰之。于是卓、布矛盾又趋缓和。但布念蝉之心不死。一日,布借卓入朝之机,潜入相府寻找蝉,蝉约布凤仪亭相会。蝉谓布曰:“我虽非王司徒亲女,然待之如己出。自见将军,许妾侍箕帚,妾已生平愿足。谁想太师起不良之心,将妾淫污。妾恨不即死,只因为与将军一诀,姑且忍辱偷生。今幸得见,妾愿毕矣。此身已污,不能复事将军,愿死于君前,以明妾志!”说罢,往荷花池便跳。她的这番话说得多么圆润,多么通情达理,又是多么的“一往情深”,她跳池的举动又表达了他对布的多少忠贞。然而,这并非出自真情,这是在演戏。她演得实在出色,致使吕布信以为真。布慌忙将蝉拦住,说:“我今生不能以汝为妻,非英雄也。”蝉见此,说:“妾度日如年,愿君怜而救之。”意在叫布早日杀卓。当蝉听布说“我今日偷空而来,恐老贼见疑,必当速去”时,便牵其衣曰:“君如此惧怕老贼,妾身无见天日之期矣!”用以激布,后见布仍然犹豫不决,便又加一把火,说:“妾在深闺,闻将军之名,如雷贯耳,以为当世一人而已;谁想反受他人之制乎!”这使布满面羞愧。正当他们两相偎依之时,卓突然来到凤仪亭。卓见此大怒,掷戟刺布。布飞跑而走。卓遂起杀布之心。至此,卓、布矛盾冲突推向高潮。眼看大功告成,为进一步加深卓、布矛盾,蝉向卓诉说布的不仁,没想到卓竟要将她赐与布。蝉大惊。若如此,不是前功尽弃了吗?但她处惊不乱,立即向卓表示:“妾身已事贵人,今欲下赐家奴,妾宁死不辱!”遂执剑欲自刎。卓果信其言,遂不听李儒之劝。夺剑抱之曰:“吾戏汝!”蝉乘势倒于卓怀,掩面大哭,并说:“李儒与布交厚,故设此计;且不顾惜太师体面。”又说:“恐此处不宜久居,比被吕布所害。”卓答应与蝉同去眉坞。蝉此去意在进一步加深卓、布矛盾,以除乱臣贼子。所以,在去眉坞的途中,仍然着意向布“虚掩其面,如痛哭之状”,以示不忘将军。之后,王允又进一步离间卓、布关系,布杀卓之心方决。在王允的周密设计下,引卓入室,由布一戟将卓刺死。助纣为虐的李儒也被斩杀。这正是:“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在这场戏中,貂蝉的一言一行都是有目的、有用意的,那就是使卓、布两个人来爱她,从而挑起卓布矛盾,借布的手,达到杀卓的目的。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蝉能保持冷静,随机应变,使布上了她的圈套,使卓的谋士李儒的算盘失灵,出色地完成了引布杀卓的任务。因此,不能不说蝉是一位机智的女子。
貂蝉的性格特征由她机智的一面,还有她勇敢的一面,其勇敢的性格特征在“连环计”这场戏中有三处体现。一是貂蝉对王允实施“连环计”的答应。在貂蝉与王允的谈话中,她反复向王允表示“万死不辞”之志。这是勇敢性格在语言中的体现。当王允把“连环计”向蝉说知后,对蝉来说,她深知自己面临的牺牲,但却果断地答应了。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面对这样大的牺牲,即使有这样的心,没有这样的胆量是不行的。就拿群臣来说,凡是有正义感的人谁不想杀了董卓,为国为民除害呢?然而,他们有的是有心无力,有的是有心无胆,有的甚至同流合污。一代英雄曹操以献刀为名前去刺卓,也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曹操是一个勇敢者。蝉面临这样的牺牲,竟果断从容地答应了,这说明蝉也是一个勇敢者。第二处是蝉与布凤仪亭相会,蝉在对布说了那一番“深情”的话后,为了以示自己对布的忠贞,跳荷花池的举动。她跳池是假的,是演给布看的。但是,若布不拦她,或拦得慢了,她能不跳吗?跳下去将会怎样呢?不说自明。然而她却有这样的壮举,表明她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或者说她为“感动”吕布已做好了死的准备。这是她勇敢的另一处体现。第三处是当卓说要将蝉赐予布时,蝉大惊。但她处惊不乱,立即向卓表示:“妾身已事贵人,今欲下赐家奴,妾宁死不辱!”遂执剑自刎。这和前面跳池的后果是一样的。这是蝉勇敢性格的再一次体现。演戏需要感情的投入,然而,貂蝉投入的是感情和勇敢。我们不得不慨叹:貂蝉不但是一位绝代佳丽,更是一位女中勇士。她的言行足以证明这一点。(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