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老师正式出任民间流动图书馆“书香中国”赠书工程公益大使了

标签:
徐大伟于丹杂谈 |

太好了,太棒了,衷心感谢于丹老师热诚出任民间流动图书馆“书香中国”赠书工程公益大使,全力推动“人人看书,人人传书,人人赠书,人人爱书”书香中国建设,促动更多人阅读改变人生,于丹老师亲自回信:谢谢大伟馆长,义不容辞:)于丹
2006年10月以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影视传媒系主任于丹教授,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解读《论语》和《庄子》,社会反响强烈。根据演讲稿整理而成的《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两书累计销售量超过600万册,成为图书出版界的一大“亮点”。由于丹讲座引发的学习中国古典的热潮,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作出了贡献。金秋九月,于丹教授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望经拜道 各有一好
采访中,于丹教授首先向我们讲述了她非同寻常的读书经历。她说,对于经典的喜欢和爱好,主要得益于父亲的悉心培养。
于丹小时候几乎无书不读,《诗经》、《论语》、《红楼梦》等经典名著她在孩提时就看过。当时,邻居看到她读这些书,觉得很惊讶,便善意地提醒她父亲:“孩子这么小,她读得懂这些书吗?”而于廉却说:“我们家是百无禁忌,认得字就让她看吧,看不懂也没有关系,慢慢地就懂了!”父亲的开明让于丹带着“玩”的心态开始接触经典。
由于父亲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耳濡目染,于丹对唐诗宋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小年纪便能背诵许多唐诗宋词,她特别喜欢李商隐的诗。后来报考硕士研究生时,于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研究唐宋时期文学。但是她的想法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于廉认为,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研究中国文化必须从先秦开始。无奈之下,于丹只好听从了父亲的建议。
在攻读先秦两汉文学硕士期间,于丹发现家里的书架上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取书比较方便的那一格书架,是经常给摆上新书的。她还发现,这些书跟她所学课程的进度基本吻合,她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想要看的相关书籍。于丹渐渐明白,父亲在以这样的方式拓宽她对经典的多层次感知。他不是喋喋不休地口授、教诲,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慢慢地,于丹为自己选择这个研究方向而庆幸。“先秦两汉文学一读下来,我就很惊讶。其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都是以这个阶段为起点,而且都没有超越它。”于丹在《于丹<论语>心得》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这无疑是她多年读书经历的有感而发。
对于书籍,只要是能看下去的,于丹都会拿来浏览。好书坏书,自己判断;精华糟粕,自己抉择。掌握了予取予弃的奥妙,使她在阅读中享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快乐。于丹说,有时阅读一本闲书,所带来的身心愉悦,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正是因为读书不拘章法,今年国庆期间,于丹在央视3套《文化访谈录》讲起了《昆曲心得》,令全国观众赞叹不已。
虽然以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成名,但于丹却说,相之于儒家,她更喜欢道家。年轻时,于丹曾在北京郊区一个叫柳村的地方下放锻炼过两年,那时她的枕边一直摆着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从这本书里,她看到了一种境界,那是一种困顿、贫穷、苦难都不能剥夺的生命的自由和骄傲。
嗜之越笃 技巧越工
从2000年开始,于丹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等近50个电视栏目的策划,并于2006年国庆期间推出七期《于丹(论语)心得》,成为最受欢迎的电视主讲人之一。随着阅历的增长,于丹对读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她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把阅读真正当成生命的一种方式去享受,才是正确的读书态度。于丹用“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来形容读书的三层境界。
“读书不单是读书本,更要阅人阅己阅生活,靠悟性读出智慧。只有真正乐在其中,回归到内心,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在于丹看来,读书不应仅仅为了获取知识,而更应该发自内心。
她进一步解释说,读书关键不在于你读什么书,而在于你以怎样的方式读书。读书要带着经验去读,经验可以激活读书中的很多体验,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悟性。读书的数量不说明任何问题,关键是你在一本书中能够悟到什么。于丹很推崇古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她说:“如果只是读万卷书,那只会读成书呆子,更重要的是要行万里路,用读书来启迪心智,走好人生的漫长旅程。”
于丹把自己读书的过程称为“老牛吃草”,年轻的时候把自己懂的、不懂的知识全部吞进去,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坎坷和境遇,真正想到用的时候就调出来,像老牛反刍那样慢慢回味。于丹说,她读书的数量不是最多的、读书的质量也不是最精的,但是正是因为她有反刍的功夫,在不同的境遇下经过咀嚼之后,书中的营养就可以滋润她的生命。
从央视“百家讲坛”成名之后,于丹经常出席一些社会活动,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当我们问及这是否会给她的读书带来影响时,于丹说,人生百态,任何情境都适合读书,关键是看你怎么读?人在喧嚣中、嘈杂中、争吵中都可以阅读。可以随时随地读,风卷残云、囫囵吞枣地读,也可以拿起书跟对方争论,甚至可以在烈日下跑跑跳跳地大声吟诵。如果给读书加上沉重的负载,就享受不到读书的乐趣。
于丹以《论语》为例说,中国古人说起读书来,按孔子的说法就是老师要求学生要“汝为君子学,不为小人学”。读书的境界是什么?是读到“会意”,就是先有所会,懂的不仅是字面的意思。也不是考据一个典故,而是一种心领神会,一种与书的作者心灵的沟通,一种发自内心的获得真知后的快乐和充实。
超乎功利 乐在其中
“不要以一种纯功利之心看待读书。而应把读书当成生活中的一种储备。”于丹说:“读书可以让我们在生命困顿的时候面无惧色,生命从容的时候面有欢欣,从而让我们一辈子都能拥有知识的财富,这就是读书最大的乐趣。”
在于丹看来,读书就是一种对生活的关心。用荀子的话说,小人之学就是为人之学,就是以为禽犊,就是可以拿出来送礼的东西,是入乎耳,出乎口。就是根本没经过身心,直接出去了。君子之学是什么?于丹认为,是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遍布身体之内,是可以从一个人举手投足中流露出来的。
当我们问及当今社会读书为什么变得枯燥了?于丹说,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读书有什么用,现在人们对读书的态度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读书太有用,认为读书是为了考级、拿毕业证、评职称等。另一个极端是读书太没用,认为读书无法解决一日三餐的生计,读之何用?她认为这两种态度都会使读书陷入功利状态,严重剥夺了读书之乐。她诙谐地说:“有句话说得好,山坡上开满鲜花,但在牛羊眼中只是饲料。我们读书不能用牛羊选择饲料的方式去抉择。”
在讲了《于丹(庄子)心得》之后,有人问于丹,“我离婚了,心情郁闷,要看什么书?”“我要高考了,应该看《论语》中的哪段话?”于丹说,这些问题孔子和庄子都回答不了,正确的读书目的应是“汝为君子学,不为小人学”。
何谓君子学,就是不要总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只有内心真正从容淡定,了解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上的位置以后,才不会有跌宕起伏的欢喜或沮丧。在于丹眼中,读书还与一个人的理想、人格,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和开朗的生命智力相关。
她说,读书要看到我们的迷惑,知道我们的生命需要什么,然后读书读到豁然开朗,那个阅读的境界就是太快乐了。当一个死刑犯人还在读书,他读书的目的就是带一份安定告别生命。“所以,读书可以使安定的生活锦上添花,可以是饥寒时的雪中送炭,也可以让我们在遭遇困顿时获得生命的支撑。”
成名后,于丹的社会活动很多,整日东奔西走,忙碌不堪,但正常的教学安排她从不耽误。为此,她推掉了大量的个人演讲和社交活动。于丹告诉我们,她不能忍受自己这么年轻就作为一个职业演讲家存在。作为传媒研究者,她需要读书、充电、做分析报告。
现在,依然忙碌的于丹教授仍保留着自己以前的读书习惯。她说:“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内容,也会改变我们生活的态度,让人们从急功近利中摆脱出来。”或许,这不仅是于丹的读书之道,也是她的成功之道吧!
本文摘自《秘书工作》作者:李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