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闻广播《百姓生活故事》播报民间流动图书馆故事文字实录<下集>
(2012-02-06 15:13:00)
标签:
徐大伟杂谈 |
记者:昨天的故事里我们说到,民间流动图书馆开馆一年多,全国许多地方的读者都成了受益者,也有一些来自韩国、俄罗斯等国的游客,在逛完了雍和宫之后也顺道来这里走走。徐大伟的这份公益之心,也获得了他们的肯定和赞扬。不过,对民间流动图书馆的质疑声,大伟这两年也听到了不少。
徐大伟:创立那天,一大堆人进来了,进来了以后呢就质疑,我就在这坐着,他们也不知道我是徐大伟,不认识我,说这个人做广告做策划的,然后肯定是想做广告,想把自己树立得多伟大,就这个意思,总之就是说了很多的闲话,说完了以后呢去拿书,每个人都拿了一本,完了我们不是有个本子要做登记么,他们就光留姓不留名,这是第一,还有的留电话号码缺一位数,然后再就是留错的电话号码,十几个人全部都是这样的。
记者:大伟说对于这些质疑都是包容的,他认的是身正不怕影子斜的理儿,所以无论是支持也好,质疑也罢,他都看得很淡。比起这些大伟显然更看重,书拿走之后能不能一直给传下去。
徐大伟:很多人是不传的,很多人会有这个自私的想法,因为我们每个月都有馆长值班日,我值班的时候就碰过,我说,你一定要传下去啊,他说,我不传,我要收藏这本书。我说,我们的理念是传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他就特别不理解,而且他以前来过好多次,说明他以前都没传过。
记者:按照图书馆的管理规定,只要读者想看,简单登记一下就可以把书带走,虽然每本书上都盖有敬请传阅的章,但图书馆并不能保证每一本赠出去的书就一定能够传下去,更不能强制读者去传阅。所以,大伟只能寄希望于每个把书带走的人。
徐大伟:我是这么想的,他看了也是有用的,他看也行,能传出去更好。他没帮你传,但起码他在看啊,他看了他就受益啊。他看的话,可能他的家人也在看,所以我们做的事就有价值了。只能信任每个人,就觉得每个人都能把这个书传下去。很多人可能是一开始拿就觉得我不传,第二次来拿不传,第三次再来拿不传,第四次就突然间觉得不传不对了,觉得不好意思了,家里那么多书都是图书馆赠给他的。所以突然有一天觉悟了,觉醒了,就传出去了,有这个过程,你得容许他们有这个过程。
记者:大伟介绍说,现在图书馆每天大概有二、三十个人来看书、索书,也没有达到他一天一百本的期望,所以从刚开始赠书的时候,他就一直想着能够主动地走出去,把书赠给更多的人。出生于农村的大伟,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开始向农村的中小学赠书。
徐大伟:广州有个叫温小青的女孩,支教老师,她知道我赠书,我也给她赠过书,她问我,她们的学校我能不能给赠点书?我一想,给学校赠书更有价值!马上我就起了名字,叫“希望书角工程”,一百本书、一百本书捐,就开始行动了。我们希望这些书发给学生,学生看完以后再传给下一个学生。有的校长一开始就不理解,说这样不行,把书给孩子们,他们带回家弄坏了怎么办啊,不拿回来怎么办啊……我就说,你得相信每个孩子,今天这本书是谁拿回去的,比如是王小花拿到家啦,就问问她你什么时候能看完,你传回来,所以他们在班级里成立一个小型的流动图书馆,找一个图书管理员,很认真的登记,都拍了照片给我们看,比如这本书谁谁拿走的,几月几号,什么时候还回来的,这就挺好的么!
记者:一年多以来,大伟这家民间流动图书馆已先后向广东、湖北、江西等省份的64所小学捐赠了图书,每个小学一百本。去年的七月份,这家图书馆做了一次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赠书活动。
徐大伟:有一个读者是西藏的,他来看书,他觉得这个事情特别好,看到我们的“希望书角”,说我们西藏更需要书,正好这个事情我大舅听到了,之后我们就商量这个事儿,说能不能去西藏捐一下,然后我们就探讨。有一次我们就约他聊这事儿,他说我可以给你落实这件事情,然后他就开始联系,当初考虑说捐多少本,我一开始说捐5000本,后来我想去一趟不容易,就决定捐10000本吧,量大一点。他就特别高兴,说越多越欢迎啊,我们一下就弄了10000本。要先把10000本书买回来,再盖章,要装袋,50本一个袋子,装起来,一袋袋装起来,我们得整理,雇车来了我们再装到车里,两个礼拜才送到,光邮费就花了一万块钱。
记者:大伟的目标,就是要让这些孩子,像他一样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徐大伟:我的口号是“让每个孩子都爱上阅读”。城市的孩子,家长们可以给孩子们买书,有这个条件,农村的孩子第一,买不上;第二,没有钱买。所以我们希望把这些书给那些真正需要书的地方,特别是农村,这些都是财富。我们看到孩子们发回的照片,发来的感谢信,我们就特别感动,就是说他们确实看到了,看上了。他们从来不知道什么《安徒生童话》,很多的书都没见过,什么《母亲》啊之类的,但是他们现在看到了。现在培养的习惯是一辈子的,他们现在7岁8岁10来岁的时候爱上阅读的话,这一辈子都会喜欢。
记者:感谢信、照片、锦旗,贴在或是挂在图书馆阅览室墙上的空白处,传递着受赠农村中小学的谢意,除了赠书给学校,大伟和他的同事们也偶尔上街给路人赠书,效果是时好时坏。采访的时候,他给我讲了,去年冬天他们在西单图书大厦的一次图书赠阅经历。
徐大伟:很多人不相信你这种行为,他会问你,你为什么赠本书给我,是广告吗?你给我本书干嘛呀?还有更离奇的就是,看都不看,两个手插在口袋里,连理都不理你,躲着走。很多年轻人都这样,我就特别失望,躲得你老远就走了,还说我不看书,不看书。甚至有些岁数大一点儿的人说,大冬天的你给我本书干嘛啊,冻不冻人啊,我怎么拿啊……都这样说,我心里很不舒服,就感觉大家对这个书是这样理解的,他觉得书不是他生活里的必需品,他不觉得人生就需要看书,需要精神的充实。
记者:怕大家不读书,这是大伟最担心的。所以从2009年到现在,他一直在免费赠书上投入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天他都会拿出近一半的时间放在图书馆上。图书馆需要每月买一次书,从确定买哪些书,到摆书上架,一般都会花去他三、四天得时间,而经济上的开支就更不用说了。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已经花去了六、七十万,他的一切付出,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爱上阅读。大伟说他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下去。
徐大伟:我的理想一定要坚持下去,用我的话说,虽然有些绝对了,公司关门,这里不关门,我卖房卖车我也得把它撑住了!不但我得干,我要我的儿子干,然后我的孙子也干,这是个大家都需要分享的理念。每个人改变了,你的岗位改变了,你的企业改变了,你的单位改变了,然后国家就改变了,国家改变了大家都受益啊。
记者:在大伟看来,一本书它所传递的不只是这本书,随着书传递的有温暖也有爱心。还有那种分享的理念和精神,每个人都来传阅图书,用大伟的话说,那才叫有意义。
徐大伟:我觉得这件事情没有多了不起,只不过是我先做了这件事情。很多人都能做到,你说我没有这么大的精力和能力去做图书馆,你把你自己家的一百本藏书,无私地给大家流动起来,起码分享给你的同事朋友吧,这也是个好现象啊。如果你做了这一件事情的话,很多人会感谢你。你会享受到幸福感,你会很快乐,你觉得这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
采编:北京新闻广播记者康利坡
在线收听链接: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73&start=201202020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