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抉择——保姆,爷爷奶奶——谁来带孩子?
按照心理学原理,家长对孩子的关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越来越需要家长的教育和关心。
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需要家长的教育和管理。
那么最需要家长关心、爱护是什么时候,新生儿阶段、婴幼儿阶段,学龄前阶段。
现在,对于儿子的抚养,我和他爸爸正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让保姆代还是爷爷奶奶带回家?保姆代,自己天天能看到,但是孩子性格上的弱点已经开始萌芽了;爷爷奶奶带回家,可能是两周回家一次,看看孩子。如果可能,他们也会在这过个十天半个月,到了寒暑假就能自己带了。
可能按照生活常识,一个孩子需要父母的时候就是孩子可以教育他的时候,比如说这孩子上学了,这孩子到了青春期。这时候就特别需要家长跟孩子沟通,教育,说服他们,让他们掌握很多的人生大道理。而在学龄前,或者说更小的年龄阶段,家长倒是不必要费心。但是各位家长请注意,这是非专业的观点。专业的观点是什么?按照心理学原理,家长对孩子的关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越来越需要家长的教育和关心。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需要家长的教育和管理。那么最需要家长关心、爱护和呵护是什么时候,新生儿阶段、婴幼儿阶段,学龄前阶段。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话如果大家相信他是中国人观察人的成长,上千年或者几千年的经验之谈的话,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因为从健康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一生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言语交流模式、表达模式、沟通模式,是在很小的时候建立和形成的。而且在人生以后的很多人,如果没有专业的帮助,就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中国古话说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相当有道理的一种科学观察。那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正好把这个事情做倒了。就是她生出来小孩以后,觉得这个小孩就是一小肉团,放在那里都一样,拉了尿了,渴了饿了,有人管就行了。实际上这是大大的误区。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在我们人际圈子里,会经常看到那样的年轻夫妇,,比如说先生是山西人,太太是四川人,这小两口在北京打拼工作,工作的压力和人际的竞争还挺激烈,结婚以后生了一小孩,如果他们要花很大的精力来带这个小孩,就会影响个人的事业发展。于是乎这个小孩有可能被送到山西的老人那里,也可能会被送到四川的老人那里。这种送的假设就是反正这孩子小,什么都不知道,搁在哪,谁看着都行。看多久呢,一直看到上小学。孩子还是回北京上小学比较好,这孩子等回到北京的时候,跟家长的沟通就会出现障碍。
我们有一个荒唐的假设就是,这个小孩生出来以后,就像一个小动物那样,甚至连小动物都不如,谁养着他都行。但是在新生儿阶段,很重要的一个连接叫母婴连接,是建立这个小孩亲密和依赖的最重要的情感的基础。那在这个阶段里头,孩子是跟他姥姥或奶奶建立的情感连接。从心理动力学来分析,相当于这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母亲就抛弃了他,然后送到奶奶或姥姥家,这个小孩必须得接受新的母亲,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新生儿都面临着一种严重的分离焦虑,就是说从母体里出来以后,他一下子从天堂掉到地狱,他要恢复这种连接,要靠妈妈的爱抚、哺乳,尤其是母乳的喂养,来恢复这种母婴的联系,来恢复这种母亲的紧密联系,让他感觉到他跟母亲还有亲密感,有紧密的情感联系,来大幅度降低分离性焦虑。如果这孩子被送到山西或四川,那就是他刚刚能够恢复的,刚刚能够建立的亲密依恋关系,刚刚大幅度降低的焦虑又陡然增长。拯救了他的是谁,是他的姥姥或奶奶,通过这个老人特别的关心和爱抚,重新让这个孩子跟这个老人建立亲情的连接。在精神世界里,这个姥姥或奶奶就成了这个孩子的母亲,而且是被母亲抛弃以后的孩子,重新接纳和认同了一个新的母亲。这个孩子的全部情感就会重新投注到这个新的母亲,这个满头白发、一脸皱纹的新的母亲身上。等到这个孩子要上学的时候,这个孩子要被这个满头白发、一脸皱纹的母亲再次抛弃,回到完全陌生的母亲那里,别人告诉他这是你的亲生母亲。但是这孩子眼前这个母亲只是一个符号,没有实际内容。这时候这个母亲还要教育和管理他,还要劝导和说服他,还要跟他沟通,这个孩子内心里就会有很大的拒绝。现在我们的孩子有一些是自己直接由父母带大的,即便是自己带孩子的家长,有的时候也往往忽略了在小的时候,多抱这个孩子,多爱抚这个孩子,多跟这孩子说话,多逗着个孩子。这也是一种交流,可能这是一种非言语的交流,言语的交流在很次要的位置上。
如果父亲和母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好的交流和沟通状态,以后跟孩子沟通就不会有大的障碍。现在我们的父母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尤其是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存在着另外一个偏向,生活照顾多,精神交流少。这时候孩子就觉得爸爸或者妈妈,尤其是妈妈是一个生活的照顾者,不是一个精神交流的对象。那么当妈妈觉得有必要教育这个孩子的时候,需要跟这个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的时候,发现相当的无力和无奈,原因就是我们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去抚养他和教育他,往往忽略了跟他的精神的交流,没有这个交流的基础,没有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所以以后交流起来沟通起来就会出现困难。当孩子再长大的时候,家长因为和孩子无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得家长感觉特别愤怒,尤其是孩子的行为越来越不符合家长的期望的时候,家长可能就会对孩子发脾气。这样家长在孩子的经验里头,留下了很多家长脾气暴躁,家长可能动不动就要愤怒,就要暴怒,就要攻击自己这样的经验。可能孩子自己以后也会形成动不动就爱生气,动不动就爱发火这样不良的行为。所以家长跟孩子的沟通可能一开始,就是以相互指责开始,最后以发生激烈的冲突结束。这时家长反而指责孩子不懂事,不听大人的话,不明事理,不孝顺等等。这样的指责使得孩子跟家长沟通的欲望就更降低了。那么当孩子心理是健康成长的时候,跟家长的沟通就没有困难。当孩子的心理不太健康的时候,家长跟孩子的沟通就会出现相当大的困难。而我们经常听见家长指责孩子心理有问题,心理不健康,甚至说神经有问题,精神有问题。我们好多家长往往忘记了本来生活给了我们一个很健康的孩子,很淳朴、很纯真的,很天真无邪的孩子。这孩子现在心理有问题,心理有障碍,他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是以我们家长为主导的不良的沟通方式让孩子心理不健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