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蒋晓光
实际上,大学是宽进严出,还是严进宽出,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了。但事实上,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每日都要面对的,甚至很琐碎的,牵动每位老师神经的,就是:点名多一些,作业重一些,考试难一些,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和评教?再者,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如果我们还要强调大学需要一点严肃、认真,似乎确实与大的环境不相协调,毕竟“大众化”往往要借助“娱乐化”来满足大家的胃口,甚至由“娱乐”走向“狂欢”!而显然,教育不能以“狂欢”来代替。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非常用功的学生,他们执着于新知识的获取,沉迷于新学问的开拓,这本身就是我们专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之一。而大部分的学生,将以本专业所学的知识、技能贡献社会,这也鞭策我们必须让他们掌握十分扎实的基础知识,促进他们获得较高的实践能力。凡此种种,都需要通过严格的教学、过硬的教学质量来保证,而严厉督促学生学习更属题中之义。韩愈在《进学解》中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孔子在《论语》中最是恼怒的一回就属“宰予昼寝”,我辈虽不敢如孔子那样动雷霆之怒,但严肃的教学精神必须贯穿于教学始终。
一流的大学,既要有一流的学风,还可以有一流的课程。大学之大不能以大楼来计量,但若在一般院校缺乏“大师”(如院士、长江学者等)的情况下,或许可以尝试建设一流的课程。因为,在师资引进力度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打造较为基础的一流课程是完全可行的,而以一流课程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一流大学建设,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第一,尝试建立课程协商机制。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思考、参与课程建设,与之共同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业。目前我们有院选与校选两类课程,前者实际还是近似必修,而后者活动余地更大,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皆由教师开课,学生被动选择。我们或许可以尝试拿出三分之一的院选和校选,征求学生意见,听取他们的需求,根据他们的愿望,凝练一些新的课程,供本专业或校内学生选择。这类课程注意在理论深度、学术视野、实践训练上都有一个提升,让学生既能拓展知识,又能收获经验。当然,此类课程的开设颇具难度,但若经过数届学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有所建树。在此类课程中,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师生共治中实现学生的价值。
第二,尝试建设学术型创新创业课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之下,我们可以尝试在本专业内,整合出一些新的创新创业课程,立足专业,面向市场,激活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我理解的创新创业课程,既要避免单纯的职业训练,又要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一要有基本的学术训练,培养专家型创业者,能够鸟瞰某领域未来发展之趋势,及其与市场结合的契机;二要了解本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分工,引导学生以专业知识为基础,锻炼实践的能力。此外,又可整合不同专业,建设跨学科的创新创业课程。最终,甚至可以尝试用创新创业的构想、成果来代替学位论文。
总的来说,今天中国的大学教育越来越不再局限用一张试卷、几次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了,相应的,具体的教学工作也不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但在另外一面,英语四六级考试、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升学考试以及各种执业资格考试又十分重视卷面成绩,考生甚至继续沿用“题海战术”,即使申请出国留学,对方也极为注意申请人的课业成绩。大学教育自然不能往应试教育靠拢,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只有高要求、高水平的教学,尤其注重对教学过程的细化,方能保证学生在应付各种竞争时有所凭借。
后一篇:华园文苑——春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