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邂逅石钟山》作者:三木,图:来自网络,谢谢作者!
散文《邂逅石钟山》
2003年,我有幸邂逅了石钟山。时间已经过去了20年,然而石钟山丰富的人文景观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石钟山,因山体为石灰岩构造,山下形成多处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发出轰鸣,声若洪钟,因而得名——石钟山,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夜宿山下,并撰写出千古范文《石钟山记》,从而让石钟山的传奇名扬天下。
此次登临,从石钟山景区简介得知,石钟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海拔61.8米,面积0.2平方公里。从高度和面积来看,石钟山就是个弹丸之地,然而名气如此之大,一定有它绝妙之处。带着疑问,沿着导游图指引,我拾阶而上。首先,奇特的山体特征就让我惊叹不已。皱、透、瘦、漏等形状与其它山体极不相同,似猴、似树、似叟,栩栩如生。举目远眺,南望匡庐(因汉臣匡俗镇守庐山而得此名),北镇长江,看长江滚滚东去,观鄱阳湖波光浩淼。江湖汇合处水线分明,清浊两色,蔚为壮观。
石钟山集楼、台、亭、阁于一身。一路攀登,沿途欣赏,景观不断,目不暇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观澜亭”,站在亭子中间,江风扑面,潮气润喉,江湖两色,逝水微澜。此刻,人们一定会联想到杨慎的著名诗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还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立于亭子正面,一幅行书体亭联立即吸引住了我的眼球,“长波万顷阔,大舸一帆轻”。一下子替我抒发出了观澜的感受,真是妙不可言。沿着路标继续前行,百米之外便是“白云亭”。为什么称之为白云亭,我正不知此名出处之时,一幅亭联揭开了名称的由来。“红日挟飞扶国计,白云还指忆亲心”。此刻,我恍然大悟,这幅联不正是在讲述汉高祖龙兴成大统的故事吗?有诗云:“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夏日升扶桑”。
欣赏完“白云亭”右转,一座非常考究的花岗岩石碑叠立眼前。此碑由江西省人民政府立于2001年3月5日,是国务院命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钟山建筑及石刻》批文。看到此碑,我断定前方将有大批文物古迹供游客参观。于是,我顶着烈日继续攀登。果不其然,8米高的苏轼花岗岩雕像进入了我的视线,雕像底座刻录着苏轼的生平简介,右侧建有风格别致的“怀苏亭”。
“石钟亭”是游客必到之处,也是石钟山景区的灵魂之地。取一块堆在旁边的石头,用力敲击石钟一侧,石钟便发出厚重的鸣响,似埙鸣、似佛钟、似倾诉,让人追音求曲,浮想联翩。
离开石钟亭,来到石钟山景区特意打造的“和鸣钟”景区。此钟铸于2001年6月,高1.58米,口径1.32米,材质为锡铜加500克黄金铸造而成。正面铸有福、禄、寿、禧四个大字,中部铸有石钟山全景图和苏轼的《石钟山记》全文,足见铸造者的良苦用心。
接下来依次欣赏了梅花厅、太平楼、紫云廊、船厅、湖山一览、楼外楼、望江亭、报慈禅林、忠烈祠、浣香别墅、观音殿、上谕亭、曾国藩铜像等十几处景观。我边走边思考,一座小小石钟山,竟然收录了上千年人文故事,不得不说,中华文明无处不在,灿烂文化博大精深。
走下石钟山,我的大脑塞满了各种赞美石钟山的诗句,赞叹文人墨客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极致的观察力。余亚飞有诗曰:”鄱湖接近长江处,二水相交奇景生。澈液浑流互排斥,浊清界线见分明”。轶名有诗曰:“二水相搏注罅窿,千舟唱晚又临滨”。“江湖锁控势分明,自有岩峰壮气生”。伊美之词,不但恰如其分,更是大气磅礴。
吟诗不如见景,观景贵在细品。40多年,参观过很多名胜古迹,畅游过很多名山大川,时至今日,我认为石钟山是最值得参观打卡的地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