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圣贤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激励理论的指导意义(摘文,真诚美惠)

(2007-07-31 02:02:35)
分类: 企业及经营
 

一、摘要:

  李.艾科卡曾经说过::“经营管理实际上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理论认为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描述企业绩效与人的关系:

      绩效=(能力,激励,环境)

由此可见,激励在企业效益或者说员工绩效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但是究竟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励员工呢?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各种精辟的激励理论。本文列举了公平理论、ERG理论并对古典教育事例进行理论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圣贤文化与现代管理理论的契合相应之处。从上述公式中,我们看到,环境是个不可忽视的变量。也就是说领导者为员工创造一种怎样的工作氛围和环境,这种环境一定是能够让员工动态适应而且长期有效地产生激励效果,推动员工与企业的同步发展。

   本文认为传统圣贤理论更适合于我们这些已被几千年传承的文化熏陶的现代中国人,因为圣贤文化强调的是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所谓“行为世范”等做人做事的标准。如果中国的企业能够推行圣贤教育,以此来培植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里就能够构建一个高度和谐的团队,这便形成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每个人在以德为本的工作环境中都能够积极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不断地自我激励,从而提高个人和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关键词

    激励,绩效,激励理论,圣贤文化,环境,企业文化

三、正文

    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们孜孜以求的无不是员工怎样才能更积极地工作,服从领导又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与领导者目标一致,创造一个上进和谐的团队等等。因此西方各种人性管理学说日渐盛行,结合着现代各种管理思想,许多新的理论应运而生,指导现代企业如何以人为着眼点,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推进企业的发展。

   从泰勒开创管理科学以来,管理激励理论经历了从单一金钱刺激到满足各种需要、由激励条件泛化到激励因素明晰、由激励基础性研究到激励过程探索的历史演进过程。尽管各种理论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根本不离一个要点,正如激励的概念所描述的,如何影响、加强、引导和维持人们的内在需要和动机,从而导向管理者所期望的目标行为。下面仅列举两种现代管理激励理论,旨在说明中国古代圣贤文化与这些理论的契合与相近之处,同样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甚至说更有效果,因为圣贤文化有几千年的传承历史,早已深入人心,更容易为现代中国企业的员工所接受。

(一)、两种现代管理理论介绍

1ERG激励理论:

   该理论是由耶鲁大学的奥尔德弗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基础上提出的。E、R、G分别代表生存(Existence)、关系(Relatedness)、和成长(Growth)。生存的需要包括一切物质和生理上的欲望;关系需要主要强调了人们和社会环境的联系,包括归属需要和赢得尊重等。成长主要指所有努力改善自身及环境的需要,如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等。ERG理论认为在任何时候,人的多种需要都是并存的并会同时发生激励作用。

2、公平激励理论:

   亚当斯于1963年提出这一理论,认为人们通常都有一种要求受到公平对待的感觉。职工不仅会将自己的努力与所得报酬作比较,而且还会把自己和其他人或群体作比较,并通过增减自己付出的努力或投入的代价,来取得他们所认为的公平与平衡。

(二)中国古代圣贤关于人的行为学说的观点

    中国的圣贤典籍中最为强调的就是仁德之说,一个人如何能够培养自己的德行,以德行为立身之本,并影响世人,德风树立,自然世道兴旺,百姓安乐。

     从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家仁,一国兴仁”,家也好,企业也好,国也好,基本组成元素还是“人”,所以不能忽视个人修为的力量和对他人的影响。

   《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是说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况是很少有的。将这个概念运用到企业中则可理解为一个人接受“孝弟”的观念,也就学会了如何去尊重他人,包括他的领导和下属,就自然有能力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君子要“行为世范”等都是在说君臣关系,我们可理解为企业中领导者要以身作则,爱护下属,满足员工的自尊和归属的需要。儒家还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说一个人要有深切的反省功夫,当所期望的事情不能如愿时,一定要从自身先找原因。这样就会敦促一个人少犯过失,提高工作和生活的质量,没有这样的态度,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激化矛盾。在这种反躬自省的处事观指导下,一个人就可以获得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并在自我提升中获得成长和发展。这些观点恰好契合了ERG理论关于生存、关系和成长的观点。

    公平理论,是管理激励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我们举两个古代故事,来重点阐述一下这一理论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

    明朝时有一个读书人叫郑濂,他们家里总共有上千口人居住在一起,家中七代同堂,而且家庭和睦,200多年间,家族中没有一个人外迁出去谋生。这样的千口之家能够相处得好,这可是个大学问。明太祖非常佩服郑濂,就请教他说:你为什么可以把一千个人的家庭治理得这么好?用什么方法?郑濂只答了一句话:(不听妇言)。明太祖点点头,然后赐了他两只贡梨,让他带回去。皇上想看看郑濂回去后一千个人怎么分这两个梨,于是派人悄悄在后面跟着,到他们家里去。结果看到郑濂指挥家人抬出两个大水缸,里面装满水,然后分别将两只梨打碎分放在两个水缸中,让全家族的人都来喝融进了梨汁的水。郑濂这样持家就做到了“公平”,平,人心就平,就不会有纷争,就会平安和乐。这里我们要诠释一下“不听妇言”的真正涵义,这句话应正确理解为“不听搬弄是非的言语”。古时候,妇女读书较少,在见识和心量方面就会有较大的偏颇,加上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因此家庭关系很复杂,如果因宠爱某个妻子而误听了一面之词,常常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公正的处理家庭中的各种矛盾。我们结合现代的观念,拓展一下这句话含义,就可以理解为一个领导者要想处事公平,就不可以偏听偏信,一个企业或团队要想管得好,就必须要做到“公平”。我们看到,古人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既使在极细微之处,也不会忽略公平的原则,这恰好契合了现代管理理论中“公平理论”的要义。

   《论语》中记载这样一则事例,陈亢向伯鱼(孔子的儿子)问到:“您从老师那里得到了一些特别的教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啊,一次他独自站在庭院中,我恭敬地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回答说:‘还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退回去后便学诗。又一次,他独自站在院中,我又恭敬地走过那里。他问我:‘学礼了吗?’我回答说:‘还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会立足于社会。’我退回去便学礼。我听到的这只这两次。”

    陈亢回去后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个问题却得到三点收获:一是知道了该学诗,二是懂得了该学礼,三是了解到君子对自己的儿子并不偏爱。”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孔子真正身体力行地做到了他所倡导的“有教无类”,真正做到了公平教育,既使自己的儿子也不会偏爱。陈亢的收获是什么?他体会到了什么是“公平”,这种公平使他更加敬仰夫子的德行,我们相信以后他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老师的教诲。这正是公平理论所描述的激励作用。

(三)对中国古代圣贤文化的分析

    圣贤文化是一种深刻的行为学说,其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一个人的德行的修为。的确,一个有德行的人,怎么能够不公平正直呢?怎么能不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获得生存的技能并利益自己的团体呢?怎么能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从而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呢?怎么能不认真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以取得事业的发展呢?这些不都是公平理论与ERG等现代理论所倡导的吗?

      现代管理理论提倡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为目标,挖掘人性的潜能,人们研究这些行为学说,无非是为了更好地引导人的动机和行为,指向预期的目标。而我们的古圣先贤们所给予我们的恰好也是一种行为学说,即“以德立人”的行为,“行为世范”的行为。这些观点更基础,更本质地给出了人类健康成长的最好的发展方式,因为人的行为如果靠外界去满足,是永远也无法完全实现的,总会有一些不能满足的方面而导致激励作用的下降;但是如果一个人接受了圣贤教育,他自然不会考虑很多个人的需求怎样满足,最多也是合理地考虑个人的需求,他会更多地考虑别人的需求自己能够满足多少,自己对他人,对企业团体,对社会国家能够做些什么,如果大多数人都能建立这样的认识,企业还会不和谐不昌盛吗?所以说与其去研究如何满足人类的需要,不如研究如何让人本身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需要”,“如何进行自我激励”并能建立正确的认知,什么需要是合理的,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值得提倡的。而这些都清清楚楚写在我们的古代圣贤教育的著作中。因此我们应当多从中国古典圣贤文化中吸取营养,帮助我们提高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认知和运用,将圣贤理论引入企业文化当中,不断强化使之深入人心,这将大大有利于企业中个人身心的成长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能够带动社会风气的提升。值得提及的是,圣贤文化的社会性效应,是任何管理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四)结论: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中国的古圣先贤文化,蕴含了高深的管理哲学,不仅包含着许多现代管理理论的观念,而且还能够弥补现代学说的不足。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所说,中国的孔孟学说能够对二十一世纪的全世界产生最深远的影响,能够解决世界上的冲突问题和人类与生存环境的不和谐矛盾。企业中也存在各种冲突问题和不和谐问题,圣贤文化当然也能够给予很好的指导,尤其是中国的古圣先贤教育已经承传了几千年,实际上一直在指导着我们这个民族方方面面的发展,是非常深入人心的教育,是更好的管理激励的方法论。圣贤文化更加契合我们中国企业的思想观念,只要我们能够很好地运用,将之渗透到企业文化之中,就一定能够带动企业员工积极地团结一致地推动企业的发展,由个人的成长带来企业的壮大,从而形成社会的安定和谐。

 

 

 

 

 

 

 

参考文献:

1、《论语》                     中国古籍出版社

2、《幸福人生讲座》  蔡礼旭     上海佛学书局

3《管理学教程》    周健临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