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Week 5 Day 6 (总第30/288天)
《梵英双语零基础》(于伽老师主讲)
A little effort every day, you will make a big difference.每天努力一点点,你会有很大的不同。
一、复习
1、常见发音组合:
o、oo、u
o: woman
oo: look
u: bull
2例词:foot
3、例句:Don't climb to the top, also don't stand in the foothills,
look from half height, the world is so beautiful.
别爬上山顶去,也别站在山脚,打从半高处看,这世界真美好。
4、梵语发音与英语单词
अ(a)/but
आ(ā)/father
इ(i)/it
ई(ī)/beat
उ(u)/full
5、例句:《瑜伽經》(于伽梵文譯本)1.16:
तत्परं पुरुषख्यातेर्गुणवैतृष्ण्यम्॥१६॥
Tatparaṁ puruṣa khyāter guṇa vaitṛṣṇyam||16||
那(tat)之後,至高無上的(paraṁ)自我(puruṣa)被覺知(khyāter),對自然屬性(guṇa)亦無慾無求(vaitṛṣṇyam)。
二、今日英语
1、正音练习:
请读:
/ʊ/
单词:woman
句子:Look at the cookbook.
It's really good.
2、例词:took
3、例句: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我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而这对我此生意义非凡。
三、备注:
1、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他曾当过新英格兰的鞋匠、教师和农场主。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与19世纪的诗人有很多共同之处,相比之下,却较少具有现代派气息。他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只是在他的下半生才赢得大众对其诗歌作品的承认。在此后的年代中,他树立起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形象。代表作品:《诗歌选集》《一棵作证的树》《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林间空地》和诗剧《理智的假面具》 《慈悲的假面具》《诗歌全集》《未选择的路》。
2、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最著名的诗是《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正如他在这首诗中写的:“黄色的树林里有两条岔开的路/可惜我不能在同一时间走两条路/我选择了少人行走的那条/这就造成了一切的差异。”诗人选择了诗歌,放下了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以及那可能平坦,安稳的生活。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于是他们就来了英国,在离伦敦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一座木板茅屋作为新家。不久他的第一本诗集《孩子的意愿》出版,并以它特有的朴素坦率和真淳赢得了诗人们的好评。庞德特撰文说它是美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好的一本诗集。
—————
作业:
1、正音练习:
请读:
/ʊ/
单词:woman
句子:Look at the cookbook.
2、读写10遍例词:good、foot、took
3、读写3遍
例句: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 (Hamlet 2.2)
世上之事物本无善恶之分,思想使然。——《哈姆雷特》
例句:Don't climb to the top, also don't stand in the foothills,
look from half height, the world is so beautiful.
别爬上山顶去,也别站在山脚,打从半高处看,这世界真美好。
例句:Don't climb to the top, also don't stand in the foothills,
look from half height, the world is so beautiful.
别爬上山顶去,也别站在山脚,打从半高处看,这世界真美好。
4、读写5遍梵语发音与英语单词
अ(a)/but
आ(ā)/father
इ(i)/it
ई(ī)/beat
उ(u)/full
5、读写3遍例句:《瑜伽經》(于伽梵文譯本)1.16:
तत्परं पुरुषख्यातेर्गुणवैतृष्ण्यम्॥१६॥
Tatparaṁ puruṣa khyāter guṇa vaitṛṣṇyam||16||
那(tat)之後,至高無上的(paraṁ)自我(puruṣa)被覺知(khyāter),對自然屬性(guṇa)亦無慾無求(vaitṛṣṇy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