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念安般经》导读 (转载)

(2017-08-24 13:22:01)
标签:

转载

《念安般经》导读 (转载)

   

  本经译自巴利文《中部》一一八经,是佛弟子修行实践的入门经典。“安般”是音译,意为息。佛教有安那般那三昧法,即数息。“安那”指吸或入息,“般那”指呼或出息,“安那、般那”意谓入息和出息。“念”是念住于其处,念安般是使念专注于息之意。

  经文共分为三:一曰缘起,二曰佛说,三曰总结。佛陀奖挹僧伽,解释念安般,并广泛讲说。必须通过修习念安般,入于四念处,圆满七觉支,方能达到智慧解脱。

  佛法有三甘露门:一修安般念,二圆满四念处,三获智慧解脱。佛法谈及念安般者均依此经,此乃佛教禅法根本要谛,原承佛说,循之以见原始佛教的本然面目。

  修念安般,入寂静,成胜妙,自庄严。若逐渐入于念处,可除灭恶不善法,身成不动不摇,心成不动不摇,修四念处,可以圆满七觉意,获得智慧解脱。此为世尊所赞叹,圣者所住止,梵行所住止,如来所住止。

  如是进修,一可增上戒学,二可增上灭心法学,三可增上慧学。坐禅经行,以此三学入八正道,精勤修习,日益增进,可达于梵行具足。

  佛告诉大家:“若斯僧伽,若斯群众,应受敬礼,应受施与,并应受问讯,诚举世无上之福田也。”像如此修持的比丘僧,才值得信众的礼敬和供养,并向其请教佛法,问候他们,如是实乃种植,举世无上,功德福田。“诸比丘,若斯僧伽,若斯群众,对之薄施即厚施,对之厚施即甚厚施。”供养如是出家人,可获大福报或大果报。

  行念安般时将念系于鼻端,一心专念出息或入息。彼念出息时心中要了了分明,彼念入息时心中要了了分明;彼念出息长时心中了了分明,彼念入息长时心中要了了分明;彼念出息短时心中要了了分明,彼念入息短时心中要了了分明;如是彼分明觉知所有出息,彼分明觉知所有的入息。

  如果你强迫呼吸或深或浅,或快或慢就会使呼吸变得非常困难,若你强迫自己平静下来的话,其心反增愚痴,以致影响你的注意力。若其于此懈怠,则养成和增长心法的过患,无有是处。若时时只是观察出息或是入息,心成不动摇,持之以恒必有是处,有大果报。

  若作意于睡眠,其心则乱。若于此懈怠则为过患,无有是处。若时时摆脱于昏沉,正定不动摇,持之以恒,必有是处,有大果报。

  若作意于速成,其心则乱。若其于此懈怠则为过患,无有是处。若灭速成想,入正定不动摇,持之以恒,必有是处,有大果报。

  若作意于烦恼,其心则乱。若其于此懈怠则为过患,无有是处。若时时去除烦恼,正定不动摇,持之以恒,必有是处,有大果报。

  佛说:“比丘灭尽三结,削除贪嗔痴,再来此世,仅止一次。若是乃此,僧伽之比丘。诸比丘,此僧伽比丘,灭尽三结,得不来果,永不转退,必趣正觉。若是,乃此僧伽之比丘。”换言之,佛弟子是削除贪、嗔、痴,修阿罗汉的行者。如何去修持四向、四果呢,佛说:“比丘常修四念处,常修四正断,常修四神足,常修五根,常修五力,常修七觉支,常修八圣道,常修慈、悲、喜、舍,常修不净观,乃至常修无常想定。若如是住,乃为此僧伽之比丘。”。

  佛说:“诸比丘,如何修念安般,如何数习可令四念处完成耶?”要“恒于身观身,热情精思常念,戒世间之忧患,则于身知身”。本经证实佛教根本禅定,就是戒世间之忧患,严防世间法进入佛法的修持中,只修持入于解脱的四念住。所以说,脱离四念住那就不是佛教禅。

  佛说:“如是于四念处中修四正断,修四神足,修五根,修五力,修七觉意,修八圣道,修慈、悲、喜、舍,修不净观,乃至修——无常想定。若如是住,方为佛教僧伽之比丘。”依照此经,则可区分外道法与真实的佛法。

  佛说:“诸比丘,如是修四念处,如是数习可令七觉支完成。”以此行于四念住,以修四念住去圆满七觉意,可见七觉意乃和四念住原本就为一体。

  修习念安般“恒于身观身,热诚精思,常观常念,戒世间之忧患,若持此念时,可以不乱”。只要你这样去做了,就可以导致念觉支的坚固。持之以恒,保持这样的正念,如实了解此法,按部就班去止观,随着禅观不断深入,驱除世间有漏法,逐渐生起、圆满觉醒的佛教智慧,乃至明达,漏尽圆成。

  彼不但要于身去观身,还要“于受观受,热诚精思,常观常念,戒世间之忧患”。只要你这样去做就可导致念觉支坚固。只要持之以恒保持这样的念,如实了解世间的有漏法,了解出世间的观法,按部就班的去止观,就可圆满四果的智慧。

  佛说要:“恒于心观心,热情精思,常念戒世间之忧患”,戒心念的世间忧患,按部就班去止观自己的心念,就可以证获圆满解脱的智慧。

  彼要如是观察:“诸比丘,若如是时,恒于法观法,热诚精思常念,戒世间之忧患。如以智慧,见忧患之除去,则是能舍者矣。”佛说舍觉知的念,就是要戒除世间之法,以智慧除去这些世间法的忧患。你要如是修念安般,如是数习可令四念处完成,获涅槃正果。

  于此去了解佛嘱罗睺罗尊者,修持念安般有大果报的涵义,那就是在念安般中去修四念住,若于念安般中将“造作”制服,此为真功德。把造作、存在、本能、自我……种种负担全制服,并超越这些,就能见到无为法了。

  修念安般得入圣果,是佛教最基本的也是证悟佛法的必修法门,于安般念中修习身观必有大果,直趋灭苦、解脱、涅槃。

  佛说:“若斯僧伽,若斯群众,世之所难得而欲面晤者。”要寻找如是修行人,与他们交谈和请教。“若斯僧伽,若斯群众,远人闻风,亦均负笈而至。”不管路途艰险或遥远,只要听到了,就应前去拜访和请教。“诸比丘,此僧伽比丘为阿罗汉,漏尽圆成。行其所当行,离却负担,止于善果,有结灭尽,正遍智慧,最终解脱;若是者,乃此僧伽之比丘。”此种比丘已证得漏尽阿罗汉,他们卸除一切负担,得到正果,无余解脱,此为佛教声闻圣弟子,真实清净解脱的比丘僧。

    偈曰

世法定进,愚痴迷茫;于世乱修,续苦遭殃。

佛教正法,安般先入;安般正念,身受心法。

观身断常,观受断乐;观心断净,法断行我。

深入佛法,精勤念住;灭尽苦谛,得证涅槃。

  

·附名词小解·

  一时:那时。舍卫城:舍卫国的国都。鹿母故园大阁:有名弥伽罗的富甲,夫人生子名鹿,故名鹿母,为佛建大讲堂,号鹿母堂。上座弟子:佛的大弟子。望日:每月十五日。布萨:僧团集会,行守斋日仪式,佛陀昔日常在这一天的晚上为比丘们说戒、讲法。旷瞩:广而告之,叮咛嘱咐。静寂:清静,安宁。不变琐屑:哪怕是微小的世间有漏法都不要搀杂进佛法之中。不作绮语:不赞誉。力争上流:进修涅槃。彼力学:你要努力去学习。戒世间之忧患:在你成为正等觉之前,要远离世间一切有漏法,不参与世间烦恼之事。恒如是念:要持之以恒地,这样去入于四念处。真知此法:真实了解、证悟到此法。抉择审视:对自己所听到的法进行审查、筛选,择出对自己真实有效的法,精勤止观。得生圆智:可获得生起圆满的智慧。弃灭成熟:丢掉杂染,根除苦谛,灭除轮回,弃所用过之舟,圆满涅槃。

                                         转载自《早期佛教经典选编----白话导读》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