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5月《于伽師徒共背經典》第二輯(65—68)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65)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于伽選自《漁父辭》(屈原)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66)
一陰一陽之謂道。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于伽節選自《周易·繫辭上》第五章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67)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于伽节選自《中庸》(子思)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68)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 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 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捨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于伽節選自《孟子·公孫醜上·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