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应该理解,物质自然和众生都是无始的。其变化和物质形态也都是物质自然的产物。
要旨:通过本章介绍的这门知识,人能认识躯体——即活动场和躯体的认知者(个体灵魂和超灵)。躯体是活动场,由物质元素组成。体困的享受躯体活动的个体灵魂是purusa,即生物体。他是其中一个认知者,另一个是超灵,当然,我们得了解,超灵和个体生物都是至尊人格神的不同展示。生物属于主的能量范畴,超灵属于主个人扩展的范畴。
物质自然和生物两者都是永恒的。那就是说,他们在创造之前就存在了。物质展示是从至尊主的能量来的,生物也如此,但生物属于高等的能量。两者都在这个宇宙展示之前就存在了。物质自然被吸纳在至尊人格神之内,在摩哈·维施努之内。需要的时候,它就透过物质能量(mahat-tattva)整体展示。同样,生物也在他之内。因为他们受条件限制,所以不喜欢为至尊主服务。因此,不容许他们进入灵性天穹。随着物质自然的涌现,这些生物再度获机会在物质世界中活动,为自己进入灵性世界作好准备。这就是物质创造的玄奥之处。实际上,生物本是至尊主灵性所属部分,然而,由于他们的反叛本性,所以受物质自然的条件限制。至于主的这些生物(即高等存在),怎样跟物质自然产生接触,并不重要。至尊人格神知道,这情况实际上怎样,为什么会发生。主在圣典上说,受物质自然吸引的人将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然而从这些诗篇的描述中,我们该确定地知道,一切物质自然通过三型态所引起的转变和影响,都是物质自然的产物。生物的一切变化种类不同都是由躯体引起的。就灵性而论所有生物全都一样。
21. 据说,自然是所有物质因果的原因,而生物则是此世诸种痛苦和享受的原因。
要旨:生物的躯体和感官的种种展示是物质自然引起的。生物有840万种;这些种类都是物质自然的创造。他们从生物不同的感官快乐中产生,生物就这样想在这个或那个躯体中生活。生物被放置在不同的躯体内,他就享受不同的快乐,但也要承受不同的痛苦。生物的物质苦乐由躯体引起,并非由本来的自我引起。毫无疑问,生物在原本的状况中可享受快乐,那才是生物的真正状况。生物因为欲求支配物质自然,所以沦落在物质世界。在灵性世界没有这样的事,灵性世界是纯净的。但在物质世界,每个人都苦苦挣扎,为躯体得到不同的快乐。这躯体是感官的结果,这样说更为清楚。感官是满足欲望的工具,而总 体——躯体和工具般的感官——均由物质自然给予,生物的境遇好坏,由自己过去的欲望和活动决定。这一点在下一节将很清楚。物质自然根据一个人的欲望和活动,将他放在不同的居所里。生物之所以被放置在某一居所里,承受与之而来的苦乐,是由自己造成的。一旦被放置于某种躯体里,他就受自然的控制,因为躯体是物质的,要根据自然律则而活动。这时,生物无力量改变自然律则。假设生物被放置在狗的躯体里,他一被放置在狗的躯体里,就须好象狗那般活动,不可能以其它方式活动。如果生物被放置在猪的躯体里,就被逼吃粪便,象猪那样活动。同样,生物如果被放置在半神人的躯体里,也得按照半神人的躯体活动,这就是自然定律,然而,在所有情况下,超灵都跟个体灵魂在一起。韦达经典《曼都克亚·乌帕尼沙德》(3.1.1)有以下解释dva suparna sayuja sakhayah.至尊主对生物十分仁慈,他永远伴随着个体灵魂,而且,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以超灵的身份出现。
22.物质自然中的生物就这样循着生命的道路,享受自然的三形态。这是由于生物跟物质自然接触的缘故,于是,便在不同的生命种类中遭遇善恶诸事。
要旨:这节诗对了解生物如何从一个躯体转到另一个躯体非常重要。第二章解释了,生物从一个躯体转到另一个躯体,正如换衣服一般。这样换装是由于他们迷恋物质存在的缘故。只要他们受这个虚假展示的支配,就会继续由一个躯体转到另一个躯体。由于他们渴望支配物质自然,所以被放置到这样不理想的情况中。在物质自然的影响下,生物有时出生为半神人,有时为人,有时为野兽,有时为虫,有时为水生动物或植物,有时为臭虫,就这样生生不息。在所有的情况下,生物都认为自己是环境的主宰,其实是处在物质自然的影响之下。
这里解释了生物如何被放置到不同的躯体里。这是由于跟自然的不同形态接触的缘故。因此,一个人必须超越物质三形态,处于超越的地位中。这就被称为奎师那知觉。除非一个人处于奎师那知觉中,否则他的物质知觉会逼迫他从一个躯体转到另一个躯体,因为从太初以来他就有物质欲望。然而,他须改变这观念。只有从权威之源处聆听才会有效果。这里有最好的例证:阿尔诸那向奎师那聆听有关神的科学。生物一旦进入了这个聆听的过程,就会消除长期以来存有的要控制物质自然的欲望,随着这种欲望的减退,逐渐地,此消彼长,他就会尝到灵性的快乐。有一首韦达曼陀说,当生物跟至尊人格神在一起而变得有学识时,他会相应地体验到永恒喜乐的生活。
23.但在这个躯体中,还有另一超然的享受者。他就是主,至尊无上的拥有者,以监察者和准许者的身份存在,被称为超灵。
要旨:这里断言,常与个体灵魂在一起的超灵是至尊主的代表。他并不是普通的生物。因为一元论的哲学家把躯体的认知者看成一体,所以认为超灵和个体灵魂没有分别。为了澄清这一点,主说他在每一躯体中以超灵的身份存在。主与个体灵魂不同;他是超然的。个体灵魂享受一特殊场地的活动,但超灵并不是以有限享受者或从事躯体活动者的身份存在;他是以见证者、监察者、准许者和至高无上的享受者的身份存在。他的名字是超灵,而非个体灵魂。他是超然的。很显然,个体灵魂和超灵是有分别的。超灵的手足无处不在,但个体灵魂则非如此。因为他是至尊主,他存在于躯体之内,准许个体灵魂欲求物质快乐。没有超灵的准许,个体灵魂不能够做任何事情。个体是被维系者,超灵则是维系者。宇宙中有无数生物,超灵以朋友的身份存在于生物之内。事实上,每个个体生物都永远是至尊主的所属部分,而且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犹如朋友。然而,生物有拒绝至尊主的规约的倾向,要独立地活动,试图控制自然。因为他们有这种倾向,所以被称为至尊主的边际能量。生物不是处于物质能量之中,就是处于灵性能量之中。如果他们受物质自然的条件限制,至尊主就以他们朋友的身份——超灵,跟他们在一起,帮助他们回归灵性能量。主常常渴望把生物带回灵性能量,但由于生物渺小的独立性,他们不断拒绝与灵性之光的联谊。这样误用独立性就是他们在受条件限制的自然中作物质挣扎的原因。所以,主时常从内从外发出指示。从外,他所发的指示,就如在《博伽梵歌》中所说明的;从内,他试图说服他们,在物质场地的活动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他说:“放弃它,将信心转向我。这样,你便会快乐。”这样,聪明的人就会把信心置于超灵或至尊人格神之上,便在喜乐永恒的知识生命中迈开了第一步。
24.这一哲学涉及物质自然、生物、自然形态的相互作用,理解它,肯定能获得解脱。不管现在的处境怎样,他都不会在此再次投生。
要旨:对物质自然、超灵、个体灵魂及三者的相互关系有了清楚的了解,就有资格获得解脱,转到灵性的环境,不用被逼返回这个物质自然。这就是知识的结果。知识的目的在于清楚地了解生物偶然地堕落到物质存在中。如果个人努力跟权威、圣者、灵性导师在一起,必能了解自己的地位,而且通过了解人格神所解释的《博伽梵歌》,重获灵性知觉即奎师那知觉。那么,他们肯定不再返回物质存在中,而是要升转到灵性世界,享受充满快乐和知识的永恒生活。
25.有些人通过观想,在自身之内知觉超灵,有些人通过培养知识,另一些人则通过不带功利性欲望地工作。
要旨:主告诉阿尔诸那,以寻求自觉来分,受条件限制的灵魂,可分为两类。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怀疑论者,这一类人无灵性理解力可言。至于另外一类,对了解灵性生命深具信心,被称为内省的奉献者,哲学家和弃绝业报的活动者。试图建立一元论学说者可归入无神论者及不可知论者一类。换言之,只有至尊人格神的奉献者才具有最佳的灵性领悟力,因为他们了解在物质自然之外还有灵性世界和至尊人格神,而且至尊人格神扩展为超灵,处于每一个人的内里,是遍透万有的神。当然,有人试图通过培养知识来了解至尊绝对真理,他们可算作第二类。三可亚哲学家把这物质世界分析为二十四种元素,又将个体灵魂视为第二十五种元素。当他们能了解个体灵魂超越物质元素之上时,也就能了解在个体灵魂之上还有至尊人格神。主是第二十六种元素。于是,他们就逐渐接近在奎师那知觉中从事奉献服务的标准。不带功利性欲望而工作的人在态度方面也很完美。他们获得机会,升晋在奎师那知觉中从事奉献服务的层面。这里说明了,有些人知觉纯粹,试图通过观想找寻超灵;当他们发现超灵就在他们之内时,就会处于超然境界。同样,有其他人培养知识,试图了解超灵;也有另外一些人,修习阴阳瑜伽,试图以幼稚的活动满足至尊人格神。
26. 还有些人虽然并不精通灵性知识,却从其他人那里聆听到主并开始崇拜至尊者。由于他们有聆听权威的倾向,所以也超越了生死之途。
要旨:这节诗特别适用于现代社会,因为实际上,现代社会并无灵性方面的教育。有些人似乎是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哲学家,但实际上一点哲学知识也没有。至于普通人,如果是善良的灵魂,通过聆听,便有进步的机会。聆听的过程十分重要。主柴坦尼亚在现代世界传扬奎师那知觉,对聆听异常强调,因为普通人一旦聆听权威人士所说的话就能进步,尤其是根据主柴坦尼亚说,聆听超然的声音:哈瑞奎师那,哈瑞 奎师那,奎师那 奎师那,哈瑞 哈瑞/哈瑞 茹阿摩,哈瑞 茹阿摩,茹阿摩 茹阿摩,哈瑞哈瑞。因此,所有人都该从聆听自觉灵魂的说话得益,逐渐地就能了解一切。然后就毫无疑问地会崇拜起至尊主来。主柴坦尼亚说,这个年代,谁也不需改变自己的位置,但须放弃通过心智臆断以了解绝对真理的努力。一个人该学会成为认识至尊主的人的仆人。如果一个人有幸托庇于纯粹奉献者,向他聆听有关自觉的知识,效仿他,就会逐渐把自己提升至纯粹奉献者的境界,这节诗尤其推荐聆听的程序,可谓十分正确。虽然普通人在能力方面一般都比不上那些所谓哲学家,但满怀信心地聆听权威者所说的一切,这种聆听会帮助人超越物质存在,重返家园,回归神。
27.人中的佼佼者啊!无论你在存在中看到什么,动的还是不动的,都只是活动场地和场地认知者的组合。
要旨:这诗节说明了在宇宙创造以前就已存在物质自然和生物。被创造的只不过是生物和物质自然的组合。不移动的展示,如树木、山岭、冈陵等,极多;但也有许多移动的存在,这一切只不过是物质自然和高等本性——生物——的组合。没有生物这高等本性的接触,什么也不会生长。因此,物质自然和高等自然的关系永远继续下去;这个组合是至尊主产生的。所以,主是高等和低等本性的支配者。物质自然由主创造,高等本性被主放在这物质自然之内,因此,一切活动和展示便出现了。
28.能在一切躯体中,见到陪伴个体灵魂的超灵,了解躯体能毁灭,而内在的灵魂和超灵都不会毁灭,这样的人,可谓有真知灼见。
要旨:谁因为有好的联谊能知道躯体,躯体的拥有者(即个体灵魂)和个体灵魂的朋友三者组合在一起,就是有真知识。若没有真正认知灵性的人的联谊,人是无法认识到这三项的,没有这种联谊的人愚昧无知,他们只看到躯体。他们认为当躯体毁灭时,一切都完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躯体毁灭后,灵魂和超灵依然存在,以很多不同的形体,动的或不动的,永远继续下去。梵词paramesvara有时被翻译成“个体灵魂”,因为灵魂是躯体的主人,而且在躯体毁灭后,转到另一形体去。他就是以此方式为主人。然而,有些人把这词解释为超灵。无论哪一情况,超灵和个体灵魂两者都会继续下去。他们不会毁灭。一个人如果能看到这点就真正看到发生的一切。
29.能见到超灵处处均在,存在于每一生物之中,就不会因心意而使自己堕落。他就这样趋近超然的目的地。
要旨:接受了物质存在的生物与他在灵性存在中的处境是不一样的。但如果人了解了至尊处于他的超灵展示之中,无所不在。那就是说,如果看到至尊人格神存在于每一生物之内,就不会自甘堕落,因而会逐渐向灵性世界前进。一般而言,心意耽于感官满足的种种过程,然而,当心意转向超灵,人的灵性理解力就会有长进。
30.物质自然造就了躯体,而一切活动皆是躯体所为,自我并没有做什么,达到这种认识的人,可谓有真知灼见。
要旨:躯体是物质自然在超灵的指示下制作的。跟躯体有关的无论什么活动,都不是人所为。无论一个人为了快乐或为了痛苦应做些什么,那都是躯体结构强迫他的。然而,自我在这一切躯体活动之外。这个躯体是根据人过去的欲望而得的。要实现欲望,人就得有躯体,并以此相应地活动。实际地说,躯体是个机器,由至尊主设计,用以实现欲望。由于欲望,人或陷入困难的处境受苦,或享受快乐。一旦培养了这种对生物的超然看法,就能使人脱离躯体活动。有这种视觉的人是真正有洞察力的人。
31. 当明达之人不再因不同的物质躯体而看到不同的身份,而是看到生命如何处处扩展,此人就已达到梵的观念。
要旨:当一个人见到生物有不同躯体的现象是由于个体灵魂有不同的欲望之故,而且躯体实际上并不属于灵魂本身,这才是真正地有洞察力。在生命的物质概念中,我们发觉某某是半神人,某某是人,某某是狗,某某是猫等等。这是物质视觉,而非真实视觉。这物质的分别是由于物质化的生命概念。物质躯体毁灭后,这灵魂是一。灵魂与物质自然接触,所以获得不同的躯体。一个人见到这一点,就得到灵性视觉,从此摆脱诸如人、动物、大、低等之类的区别,知觉变得净化,而且能以自己的灵性身份培养奎师那知觉。至于他如何视物,下一节诗将会解释。
32.洞察永恒的人能见到,不朽的灵魂超然、永恒,而且超越诸种自然形态。阿尔诸那呀!尽管跟物质躯体接触,灵魂并没有做任何事情,也没有被束缚。
要旨:因为物质躯体的出生,生物也好象要经历出生,但实际上,生物是永恒的,并没有出生。生物虽处于物质躯体之内,却超然而永恒。因而他永不会毁灭。生物的本性充满喜乐,他不会从事任何物质活动,因此,由于跟物质躯体接触而出现的活动并不会束缚住他。
33.天空是精微的,它遍透万物,却并不与任何东西相混。同样,处于梵视中的灵魂,即使居于身体之中,也不与身体相混。
要旨:空气进入水、泥、粪便及任何东西之内,但却不跟任何东西混杂。同样,生物即使处于不同的躯体之内,由于微妙的本性,跟它们仍泾渭分明。因此,用物质眼睛不可能见到生物如何跟这躯体接触以及在躯体毁灭后,如何离开它。在科学上,无人能弄清这一点。
34.巴茹阿特之子呀!正如太阳独自照明整个宇宙,在躯体里的生物也以知觉照明整个躯体。
要旨:关于知觉有种种不同的理论。《博伽梵歌》这诗节提及了太阳和阳光的例子。正如太阳虽位居一处,却光照整个宇宙,小小的灵魂微粒,处在躯体的心里,也以知觉照明整个躯体。因此,知觉是灵魂存在的证明,正如阳光或光灿是太阳存在的证明一样。当灵魂存在于躯体之内时,整个躯体都有知觉,但灵魂一旦离开躯体,便不再有知觉。任何一个聪明的人都很容易了解这一点。因此,知觉并非物质组合的产物,而是生物的征兆。生物的知觉在性质上与至高无上的知觉毫无分别,但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因为某一个别躯体的知觉不会分享另一躯体的知觉。然而,超灵以个体灵魂的朋友的身份处于一切躯体之内,所以能知觉到所有的躯体。这就是至高无上的知觉和个体知觉之间的分别。
35.那些以知识之眼看到躯体与躯体认知者的区别,又能了解从物质自然的束缚中获得解脱的程序的人,能达到至高无上的目标。
要旨:第十三章的要义是,一个人须懂得躯体、躯体主人和超灵三者的分别。
我们应该象第八节到第十二节描述的那样,认准解脱的程序。那样,就能继续向至高无上的目的地迈进。一个有信心的人得先有好的联谊以聆听关于神的一切,这样便会逐渐获得启迪。人若接受一位灵性导师,就能学会分辨物质和灵性。这种了解又成为进一步灵性自觉的踏脚石。灵性导师通过不同的训示教导学生摆脱物质化的生命概念。例如:在《博伽梵歌》中,我们看到奎师那指导阿尔诸那摆脱物质化的种种考虑。
我们可以了解,这个躯体是物质,而且可分为二十四种元素。身体是粗糙的展示。精微展示是心意和心理反应。生命的征兆就是这些特性的相互作用。然而,除了这些之外,有灵魂,还有超灵。灵魂和超灵是两回事。这物质世界的运行靠的是灵魂和24种物质元素的结合。一个能见到整个物质展示的结构不过是灵魂和物质元素的结合,又能见到至尊灵魂的状况的人就有资格升转灵性世界。这一切是需要深思,需要觉悟的。人应该在灵性导师的帮助下,彻底理解这一章的意义。
巴克提维丹塔阐释《圣典博伽梵歌》第十三章“自然、享受者、知觉”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