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第二輯(57—60)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57):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
——于伽節選自《佛遺教經》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58):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于伽選自《清静經》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59):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從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于伽節選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60):
《經》雲:腎為藏精之府。又雲:五臟各有藏精,並無停泊於其所。蓋人未交感,精涵於血中。未有形狀,交感之後,慾火動極,而周身流行之血至命門,而變為精以洩焉。故以人所洩之精,貯於器,拌少鹽酒露,一宿則復為血矣。左為腎屬水。右為命門屬火。一水一火,一龜一蛇,互相橐龠。膀胱為左腎之腑,三焦有脂膜,如掌大,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中而出,夾脊而上貫於腦。上焦在羶中,內應心。中焦在中脘,內應脾。下焦在臍下,即腎間動氣。人身之血,散於三焦。晝夜流行,各有常度。百骸之內,一毛之尖,無弗貫徹。及欲事既作,命門火動,翕撮三焦,一身之血至命門,化為精而輸將以去。人之血盛,則周身流溢,生子畢肖其父。血微則形骸,有不貫之處,生子不能相肖。血枯則不能育矣。
——于伽節選自《攝生三要》(袁了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