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于伽
于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024
  • 关注人气:4,0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那般那

(2016-06-09 06:15:31)
标签:

杂谈

安那般那(^an^ap^ana)︰一种注意吸气呼气的修定方法。 「安般守意」者是【安那般那.沙第(AnaPana Sati)】之缩语,「安那」者为出息意,「般那」者为入息意,而「沙第」者译为守意,以意识心系缘在入出息上,而从事修行功夫!

安那般那是一种呼吸相关的修行法门,这是释迦牟尼佛教他的儿子罗睺罗修学的法门,非常特殊。梵语安那般那,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安那般那就是一呼一吸。 安那般那在中国天台宗发展成为“六妙法门”,也叫“数息”。“出息不随万缘,入息不居阴界”,这是呼吸的特殊性。

道家虽然没有安那般那这个词汇,但是道家也以呼吸作为修行的下手功夫。不过,佛家是为了解脱而修行,道家是为了长生不老而修行。 在道家的《阴符经》上,有一重要口诀——“禽之制在气”。就是说练者妄念纷纷,思想不能专一,是因为你的气在散乱,气乱则心乱。所以修习禅定主张先练气,修习者用意念守住呼吸,把呼吸调顺了,心自然就不会再散乱。社会上许多人练多年,还是身体经常出毛病,追其原因就是自己体内的气息调顺不好的缘故。道家还有句至理名言:“天地玄珠,万气本根”。从这句话中就能看出气的重要性,任何人无论体格多健壮,体内的气息若不调顺,即是大病来临。可以说,在身心的配合下,气息能够发生万种变化。

第一种:由一数至十,再由十倒数至一,如此反复,做到呼吸时只有数字没有其他杂念。(1、2、3......10、、9、8 ......2、1......)。

第二种:由一、二......按次计数下去,数到最后,这中间并没有杂念妄想,数字并没有差错,心念配合呼吸也就是初步的成功。

(1、2、3、4......99、100......1、2、3、...99、100)。

有一点必须注意:心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外,只应在鼻端这一带区域觉知呼吸。

数的过程呼吸对于风大的感受分别为风→气→息三个层次。开始时,呼吸粗,称之为风,静定后,呼吸较细,称之为气。再进一步,身心宁静,只有感觉自己内在呼吸,却听不到呼吸声音,这就是息。到了息,就不要数了,即进入随。 静坐数息时,呼吸自然,身体要放软,耳朵回转听自己呼吸。如在闹处修,听不到呼吸声,便用感觉来听。

注意力

有两个能把握入息和出息的位置:鼻尖和上唇。对某些人而言,呼吸的冲击在鼻尖处更明显;其他人,则在上唇处更明显。必须把注意力放在觉知最明显的位置,该处可以称为“触点”。开始阶段,必须通过对冲击触点的入息和出息进行计数的方法来努力保持注意力于“触点”。下一阶段,不依靠计数的帮助,持续努力保持注意力于入息和出息。最后阶段,努力使得注意力更加强大和稳固。 数出息还是入息,佛有个秘密的吩咐,当你要数息的时候,譬如鼻子气进来出去数一,在你们的观念里,在哪个时候计数呢?人的贪心、私心多半在呼吸进来的时候计“一”,那是做气功,不是修道。佛告诉你真正修道是数出息。修涅槃注意出息,出息怎么数?当你数出息的时候,你把所有的一切,连自己的生命,一切烦恼、病痛,跟着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体里头生瘤、生癌啊,让它一齐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如果这样数息,身体马上就轻松了,先试—分钟再说。 这不是讲理论,自己试试看,不—定盘腿,任何姿势帮可以。呼吸本来有的。你注意出息,思想跟着呼吸自然走,一切烦恼痛苦,一切病痛、业障,呼出去就没有了。呼出去再进来的那个是干净的,到你里面又变脏了,氧气进来变碳气,接着碳气就呼出去了,一切病痛也没有了。

注意数出息,不是注意数入息。一般练气功修道的,准备练工夫时,先吸一口气闭起来,那不是找死吗!练武功的更有这个毛病,我看到练少林工夫的也有这个毛病,最后气还是要出去嘛。最后“嘿”一声,气出去了才发生力量。那些人就不懂了,拼命吸一口气闭住。真正“空”的力量比“有”的力量大,如果你气进来保持住,那就不好了。

息长息短

我们呼吸往来不停就叫做喘。呼吸往来不停,喘气,自己耳朵都听到,吸进呼出都听得到,这是风,不是气。修安那般那要先认识息的道理,呼吸往来不喘,鼻子呼吸声音也宁静了,有感觉的状态,这个叫气。感觉声音都宁静了,内在的,那个叫息。息是感觉得到的,感觉到自己身体内部内、外都在动,这个叫息。修安那般那出入息,是修这个息。息长,一呼一吸,一生灭来去,以后停住了,不呼不吸,这个时间长,知道长了,这个时间,这是一下。一下就过去了,知道短。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是这个道理。

呼吸多长

不控制呼吸,要自然的呼吸。你可以数「一」,也可以数「一…」。 只要看着呼吸,不要控制呼吸。但是呼吸进来不要立刻呼出去,因为气还未送至全身,这样会头晕气闷。不要观想,观想就多了一件事,不能专注了。

十六特胜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点千万注意,“十六特胜”都要背得来,十六个专案叫特胜,特别特别最容易成功的路线。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真的到了“知息遍身”,你那个武功不练就到了;除非不出手,一出手都是高手。

(五)“除诸身行”。身体空了,身上五阴的行阴空灵了,这个里头秘密很多,到了除诸身行的时候,如果你练武功,可以练到踏雪无痕,走路不在地面,而在地上飘了。

(六)“受喜”,得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

(七)“受乐”,身上内部每个细胞发出快乐的感受,那是无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所以得到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有和世间脱离之感,无比的喜乐。

(八)“受诸心行”,转回来,又感觉不同了,这个很深了;心里一起心动念,这个身体四大已经整个变了。

(九)“心作喜”,由初禅真到了二禅“定生喜乐”。

(十)“心作摄”,一切杂念妄想没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摄是统统把握了。

(十一)“心作解脱”,修行到这里,才不冤枉出家,的解脱道了。解脱就是证道,不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也至少证到初果罗汉的“预流向”。到了心作解脱,是修安那般那来的,这是一部分,完全和色法地水火风四大之身有关。

(十二)“观无常”,工夫修到有神通,飞得起来,又有什么了不起呢!观无常,诸法皆非究竟,可是你没有做到不要随便吹。

(十三)“观出散”,所以做到了,转观这个心的法门,你可以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一样,将来要走的时候,一弹指之间,整个身体三昧真火起来化成光明,什么都没有留,化一片光走了。所以,我们平常做工夫,你要注意这个,大家都在身体上做工夫,都忘记了“观出散”,要把所有工夫、身体都丢开,放出去,连放的都要丢掉。

(十四)“观离欲”,这个时候,才做到真正的“离欲尊”;这个离欲,《金刚经》上佛叫须菩提离欲阿罗汉,真的离欲了。然后,证灭尽定。

(十五)“观灭尽“,要走就走,我们也可以做到邓隐峰祖师一样吧!(隐峰禅师,邓氏子,相传皆呼为邓隐峰。临化时,先问众曰: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尝见之,还有立化也无?曰:有。师曰:还有倒立者否?曰:未尝见有!师乃倒立而化。亭亭然衣皆顺体。时众议舁就荼毗(火化),屹然不动,远近瞻视,惊叹无已。师有妹为尼,时亦在彼。乃拊而咄曰:老兄畴昔不循法律,死更荧惑于人。于是以手推之,偾然而踣。遂就阇维(火化),收舍利建塔。资料补充,鸟巢) 在这个时候到“灭尽定”,所谓涅槃境界,还不算数。

(十六)“观弃舍”,还要丢掉放开,转到大乘去了。修习这十六特胜要注意,不要被六妙门困住,六妙门是初步,不算什么,重点在十六特胜。

配合法门

在中国,无论佛教还是道教,都配合六字长寿术来调理身体。

修行功德

修习安那般那念的功德,主要如下:身不疲倦、心得平静,不执著欲乐。在果位方面,除证四禅外,可得种种神通,乃至漏尽证阿罗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