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良知妙用—讀《內觀瑜伽》有感(蕾蕾)

(2015-07-02 07:23:04)
标签:

杂谈

良知妙用—讀《內觀瑜伽》有感

       Sarah Powers(莎拉·鮑爾思),「Insight YOGA」一書的作者,當第一次看到書本的封面時,她沉靜流暢的體式躍然紙上,便感嘆這是人如其名的‘power’,多麼具有感染力!而精讀本書,方知她的功力,來源於她的不斷探索,勤奮精進,厚積薄發。因為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關係,我尤其鍾意她對本書內容的編排思路,彷彿在上一堂為我量身打造的私教課,酣暢淋灕。
       這是一本集傳統瑜伽、中醫經絡、佛教正念於一體的科學綜述和實踐報告。莎拉坦誠平實地從她接觸瑜珈開始說起,經歷類似於大多數瑜伽愛好者;接著講到她的傷痛,談到她的困惑,以及開始接觸和研究中醫經絡及佛教道家理論的契機。她的瑜伽之旅跟我們並無分別,但她在修行的道路上持續且無條件地融入內在,自我控制,啟發領悟,便造就了如此獨一無二的莎拉·鮑爾思。
       這本書對於我,一個生命科學實踐者來說,更像是一本工具書和啟蒙書。莎拉用簡潔的語言將瑜伽理論及自身經歷敘述後,便進入了本書最核心的章節——經絡與瑜伽,然後放慢速度逐一講解,也是我樂此不疲地每日研究的內容。講經絡,首先要認識“氣”,宇宙間一切物質,都由氣組成,由氣運作。有“氣”便分“陰”“陽”,有氣在陰陽間運作連結不同的器官,便分出了經絡。不同的經絡有不同的作用,整體的經絡通暢才能讓氣流暢、通順、自然、健康。印度的瑜伽、中國的太極,都可以與之契合,這便是古人留給我們最大的財富之一。
       莎拉提出必須要拿出固定的時間來修習瑜伽和打坐,並且並不局限於課堂,還要養成在家練習的習慣,藉私人時間的修習契機來潛入內在,逐漸培養一種全天候進行內在探索的態度。這正契合了師父對我們的要求。仔細閱讀師父擬定的「弟子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起居有常⋯”亦會發現處處禪意,亦會領悟師父的用心正是為了培養我們逐步走向內在,聆聽自己的能力。
       而怎樣才能堅持下來呢?莎拉提出了兩個“動機”讓我們能夠固定修習瑜伽:第一,每天關注自己的內在可以發展出一種出自內心的專注與良善的態度,教導我們如何療癒及完全掌控自己;第二,加強我們幫助、療癒和天生愛人的能力。所以師父鼓勵我們經常參與「弟子每日分享」,這既能夠促使我們去觀照內在,還能夠加強我們分享於人的能力,這不僅僅是身體和心靈的連結,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在這近兩月的修習中,通過規律的修習,我學會了真正的自控,不僅侷限於對生活節奏和作息及身體的控制,還包括對思想情緒的控制。正因為這樣的進步,使得我雖然工作更加繁忙,但瑜伽不輟,甚至,工作起來比以前更加自如和喜悅,因為,我確實學會了專注,這使我沒有閒暇去糾結和抵觸,也沒有了分別心去抗拒發生的一切。這也讓我作為一名臨床醫師,在工作中和病人的關係更加和諧,我發現我有能力去幫助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情的焦慮和抑鬱,並且時時傳遞的關懷能讓我和病人之間相互都能感到一種溫暖,在一切矛盾產生之前,就化解和消除了彼此的疑慮。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正如書中所描述的那種感覺:從為了健康而作一點瑜伽的普通生活,變成一種過真實人生的承諾!
       除了經絡與瑜伽的章節外,對我大有啟發的是呼吸控制和脈輪觀想的部分。雖然從接觸瑜伽到現在,尤其是在頻繁帶教的幾年裡,呼吸控制法和脈輪觀想都會設計進入課堂,但至今我沒能好好地將它們與瑜伽體式,乃至瑜伽生活相結合,相融入。而看過本書,我發現自己在呼吸控制這一訓練上還是存在惰性的!打坐時我總是從觀呼吸開始,雖然也做控制,但卻沒有時時感受到氣息的流動痕跡。脈輪觀想在打坐時比較容易引導自身去感知,而在體式之中時時保持觀想是很難做到的,這是我接下來會重點訓練的內容之一。經由這些訓練,最終讓我們變得“沉著”,這是一種超越視覺觀照的能力,一種對自身對世界無所不包的能力,這種能力使我們可以持續追蹤從頭頂到腳趾的感受,將能量隨時調遣到最需要之處,並繼續感覺身體裡能量流動引起的微妙變化。這才是瑜伽的境界,這本書讓我找到了更加清晰明確的追求目標。
       最後,瑜伽是一種很“個人”的藝術,各種體式的編排,呼吸和打坐的融入,都應該量身訂製。這便是從科學理論到實踐探索的階段,然後,時時刻刻感受內在的狀態,從容不迫地選擇瑜伽方式。
       合卷觀書,並不厚重。莎拉在有限的空間裡面,卻展示了無盡的瑜伽世界,令人神往。這正是莎拉“良知妙用”的成果!良知,即是道,道在心中。如果一個人心中寧靜而清明,沒有閒思雜念來干擾,那將會無時無處不合於道,就能更好地認識事物的規律,天賜靈感,專注而行,豁然貫通。這亦如《易經》中描述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所以,讓我們嘗試通過瑜伽的修習,按照師父的弟子規嚴格執行,克服一切軟弱、自卑和浮躁的消極情緒,觀照自己的內心,向著心平氣和、寧靜虛無的狀態邁進,逐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讓心靈自由,讓靈感飛舞!
良知妙用—讀《內觀瑜伽》有感(蕾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