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于伽
于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024
  • 关注人气:4,0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爷小传

(2015-06-22 18:15:16)
标签:

杂谈

《贾爷小传》

贾爷的老家在湖北襄樊市的宝康县。小时候,他家有几亩地,种了些玉米、麦子和向日葵。七八岁时,他就帮地主家看那些两三岁的小孩,到了十来岁,他又开
贾爷小传 贾爷小传贾爷小传贾爷小传贾爷小传始帮地主家放牛,牛不听话时,他就扔石头打它们。他一直是农民,后来当上了生产队的治保主任,专管坏人坏事和扯不清的乱事。对付恶人,他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比恶人更恶,否则镇不住。不过,麻烦事管久了,他开始厌倦治保主任这差事,他不想比恶人更恶。他躲起来,声称自己得了病,可总还是有人找他,躲不开。最后,他发现自己真的得病了,病很怪,吃肉便上吐下泻,荤油、鸡蛋也都不能沾。老婆带他去各大医院检查出肝炎、肺炎、胃炎一堆“炎”,但都没治好,他被各种“炎”折磨得日夜难眠。

病因也许是住的地方不清静,思来想去,他有了武当山出家的念头。他想,庙里最清静。

不过,他那时上有老,下有小。没安排好家庭就出家是有罪过的。出家的念头,他埋在心里,直到父亲往生,又过了三年,四个小孩都长大成人,最小的女儿也嫁去了宜城,他才觉得义务已经完成,该出家了。但他不知道怎么跟老婆讲,一起养儿育女生活了几十年,他开不了这个口,也知道老婆肯定不同意。    

他骗老婆说自己去宜城看小女儿。为了更像那么回事,除了那从不离身的烟袋,他什么都没带。

宜城到武当山,他是走着去的。一天一顿饭,路上要来吃。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有善良的人家。     

过去,他烟抽得厉害,戒过几次没戒掉,他想,这回出了家庙里就不让抽了,最后一口抽完吧。可点烟的一刹那,他又觉得自己连家都舍了,怎么还舍不下这口烟?他把烟袋、打火机扔在路边,起身走向了自己的另一段人生。

宜城到武当山,他走了六天,一脚的泡。在当地人的推荐下,他去了南山脚下的玉虚宫。据说,玉虚宫当年是仿北京故宫规制建造的,有两千多间房,五万多平方米。不过,他到时,已是一片荒芜,明朝天启七年,清朝乾隆十年,两场大火烧了它两遍。

道士们住在碑亭里,没有门窗,只能躲雨。当家道长姓李,李道长让他叩头参祖,然后问他:“你抽烟喝酒吗?”他说:“我戒了。”“那你吃荤吗?”“我在家里就吃素。”“那你去泰常观吧,找一位赵道长,就说玉虚宫让你上来的。”

泰常观,赵道长叫他挖菜地,两锹深。他说,“赵道长,我弄不了,脚打泡了。”“脱了鞋我看看。”他脱了鞋,赵道长看着他一脚的血泡说:“光着脚去。”

他用手当脚,靠着身体的重量把铁锹压进土里,挖了几天菜地,赵道长又让他去挑粪,挑了几天粪,又让他用铁钳在岩壁上凿洞,凿了几天洞,突然,一天傍晚,赵道长走过来说,好了,天黑了,你走吧。

他呆住了,从家出来,吃什么苦他都不怕,就怕别人不要他。可干了几天活,却让他走,走哪里去呢?   

“去哪儿啊?”他问赵道长。
“去玉虚宫啊,去你师傅李道长那里,就说我这里通过了。”赵道长说。

五十五岁那年,他不再是治保主任,他是武当山的道士了。师傅说,城墙高万丈,里外都有人。玉虚宫里有各种各样干不完的杂活。出了家就要按庙上的规矩来,服从安排,让干什么就干什么。除了学习早晚课和经忏,他的主要工作是种菜,在玉虚宫边的荒地上。师傅不会教太多东西。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不种菜时,他就看书,看那些劝人向善的“善书”。他那时,也没想道是什么,就觉得自己是来修心养性改造自己的。

在玉虚宫种了六年菜,他又去了紫霄宫,去照顾一位姓吴的道长。吴老道是从小在武当山出家的老资格。每天,吴道长都躺在床上,他要负责给吴道长梳头洗脸、喂水喂饭、倒屎倒尿……吴道长瘫痪了。吴道长话说不清楚,但喜欢骂人。身体的苦他不怕,但精神上的苦不容易承受。他把委屈告诉自己的师傅李道长,师傅笑着说,“骂你是在帮你磨心性呢,吴道长慈悲,你要感谢他才对呢!”

悟道的过程突然,也不突然。修行是一步一步往上修的,但醒悟的那一刻则是突然的。从那以后,吴道长再怎么骂他,他也总是笑脸相迎,心里也再不起烦恼。

师傅说,说几天几夜的道,并非是道。道要靠自己悟,“悟”字的右是“吾”,“五”加“口”是“三言两语”,再加上左边的“心”便是悟了。

五十五岁拿着烟杆走出家门,岁月一晃,贾爷今年八十六了。过去,每逢初一、十五,他都要去金顶朝拜真武祖师的鎏金像的,这是山规。

刚出家那会儿,贾爷给家里写了封信,说自己已经出家了,在武当山。他请家里放心,说自己会为他们增光,不会为他们抹黑的。最后,他叮嘱他们不要来找他,也不要给他写信,因为,八百里武当山,找也找不到,信也收不着。

之后几年里,每到腊月,贾爷就给家里写封信,报报平安。但再后来,贾爷就不写了。贾爷想,眼不见为净,家里见不到他的信,就想不起他,也许会好过点。信里说得再好,也会引起家人的不痛快,害得他们过不好年。

“似亲非亲,非亲却是亲”,这是贾爷在《增广贤文》里读到的话。来太子洞跟他聊天的居士香客都是他的“亲人”,男女老幼,五湖四海。

贾爷从不问“亲人们”问题,无论是路过的,还是留宿的。别人愿意说,他就听着,记得就记得,记不得他也无所谓。与人方便就好,出家人不是调查员,他从不刻意与谁交往,也不记任何人的名字。

他现在的吃穿住用都是“亲人们”供养的。他们出钱帮他修厕所,给他送药,送煤气罐,送他大遮阳伞,免得头顶岩壁上粉化的石粉掉到他的杯子和碗里。

他们还给他买来手机,装好卡,充好话费。他们说,贾爷啊,您独居山中,年纪大了,有个电话,也好以防万一。有些东西他是不需要的。他一个电话都不打,电话会让他的修行不专心,晚上觉都睡不好。他也不想防什么万一,根本没必要想。别人送他的老花眼镜他也不戴,戴上反而模糊。他耳不聋,眼不花。按过去祖师爷的条件,他已经是掉在福窝里了。明年,后年,碰到意外会怎样?他从来不想。一切一切都无所谓。


贾爷每天都要上早课晚课。“道以无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若皈圣智圆通地,便是天生得道人”,每天念到这几句时,他总会反省一下这一天有无与人方便,而非自己方便。

武当山有一百多道士,姓贾的有三个,但能叫贾爷的就只有太子洞的他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