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瑜伽体式“论而不议”
——《于伽的教练手记》之六十一
这个周三的晚上,我随好友智娜到北大,听了一场由北大著名国学学者楼宇烈教授的国学讲座。楼先生是智娜老师的老师的老师,演讲的确不同凡响,语惊四座,学到了很多知识。
楼教授学识渊博,旁征博引。他引用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这句话引起我的思考,此语出自《庄子》里的《齐物论》一章。什么是“六合”?《成疏》里解释“六合者,谓天地四方也。”这是目前我能查到的对“六合”的最早的解释。“六合”与佛经中的“十方”概念有相似之处,都以平面四(佛经中为“八”)方加上“上”、“下”两方,来指称立体空间。但这“六合”与“十方”又有根本的不同。“十方”是无限空间,“六合”则是有穷空间,庄子使用“六合”概念,传达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即他认为“天地”之外还有更大的无穷空间。圣人不知道六合之外的情况,但能“知不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强以不知为知,故“存而不论”。《题解》中已说过,“论”是对“伦”的言说,描述先验的存在。
那“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是什么意思呢?圣人对六合之内的存在,也只是根据现实情况,描述它们本来的等级、次序,并不阐述、研究这样排列的理由。因为这是先验的,无理可循。
所以“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这句话,是圣人对宇宙之究极,本体的真相,诸如此类的问题,并不刻意要谈论。但人既是因天道而成为有实体之物,则对一些与实体有关的问题,例如道体存在的状态、功能与特性,它与物所以生出的关系,它存在的意义等等,都不妨加以设说讨论,但又不必因些而要上纲到议是论非的层次。
由此,我想到了瑜伽。如果说天地是个大宇宙,那么我们身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如何简单地把瑜伽里的冥想、三摩地等分支归入到“六合之外”的话,那么体式就应该归入“六合之内”了。所以我们对“六合之外”的冥想、三摩地等瑜伽内容应该“存而不论”。它们是存在的,但不可论,更不可以教!对“六合之内”的体式的态度,我们应该是“论而不议”。对于体式,与其在那里寻根刨底地“议”,不如扎扎实实地不断习练。对于瑜伽,至少对于体式部分,我坚信“瑜伽是99%的练习,1%的理论”这句话。

支持请连投四票:
+
+
+ 投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