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是“知止”的艺术
——《于伽的教练手记》之四十四
练习瑜伽愈久,愈感觉“知止”二字的重要性,瑜伽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知止”的艺术。
在练习瑜伽体式时,大凡你做的动作如果过大的话,你的体式就会变形,没有起到这个瑜伽体式应起到的功效。你在保持一个体式的时候,如果过分伸拉你的肌肉和韧带,不知道“循序渐进,适可而止”的道理,你肯定会受伤。
调息在瑜伽里很重要。有呼吸时,人的意识就不稳定,屏住呼吸,意识稳定。瑜伽的调息也被称为屏息(Kumbhaka),指的是吸气和呼气间的正常停顿。据说,在印度有的瑜伽师可以屏息,或者说是止息几分钟、几小时、几天,甚至有几个月的。
冥想中,如何止住纷杂的思绪,把你的意识集中在当下,也是重要的修练。
第一位缔造了瑜伽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印度古圣贤帕檀贾利在编著的《瑜伽经》中,第一句话就是,当下,瑜伽的教授。也即,在反复的实践梳理身体和心灵后,大脑停止纷乱的思潮,意识禅定在当下,获得永恒的和平。第二句话是:瑜伽是意识的寂定。也即,静止意识的流动,就会达到合一。所以,《瑜伽经》讲述的就是如何有步骤的习练,逐渐学会控制意识,让大脑安静下来,享受和谐宁静。如果说静是瑜伽的真谛的话,“知止”就是达到这一真谛的艺术。在练习瑜伽体式时,不把目标和精力放在高难度的体式上,是一种“知止”;在练习瑜伽的过程中,由注重外在的体式而转向内心的宁静,也是一种“知止”。
由瑜伽的“知止”,再想到人生,“知止”同样重要。
我们一般说“知足”,其实“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知足”是由人的,“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足”是聪明,“知止”是觉悟。而知止,简单的说来,就是要知道什么时候够了。
《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朱熹集注说:“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韩诗外传》卷五也提到:“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
知止,要从自己心灵出发;心里这么想,就付诸行动,就这样去做,才会成为“行为”。知止,不是针对“欲壑”懂得说“够了”,同时,也要在面对痛苦、烦恼时,懂得说,行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快乐固然短暂的,但是如果不“知止”,痛苦往往随之而至。那些走上绝路,自我了断的人;那些身居高位,显赫一时,最终断送前程和性命的人,其就是不了解“知止”或知之而不为。
知止,功夫应做到细微处。一念来——知止,不被欲所左右;一念去——知止,不怅然若失。
所以瑜伽是一种学会“知止”的艺术,知止意味着静心。知止,为了瑜伽,但又不仅仅为了瑜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