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越楚
越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740
  • 关注人气:178,0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荆蛮”一词的来龙去脉

(2009-03-05 06:25:03)
标签:

越楚

博游八极

文化七卦

文化

分类: 《越楚说史》(随笔)

“荆蛮”是中原对“粳民”的异译

(“荆蛮”一词的来龙去脉)

文/越楚

 

    “荆蛮”一词究竟何意?《辞海》中说:“即楚。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此注解似乎不太科学,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楚国势力范围差异甚巨。其实,“荆蛮”应该是上古中原人对以楚越吴为主体的整个南方稻作民族的称呼。中原华夏族曾称周边民族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南蛮”即“荆蛮”,而“荆蛮”则是中原王朝史官们对南方“粳民”的歧视性异译。

    其一,古代南方稻作民族自称“粳民”。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被中原王朝遗忘或者说歧视的民族,即南方的稻作民族——粳民,其含义为“种粳稻的人”,他们的后裔便是今日之“侗台语族”(又称“壮侗语族”)各民族。南方“粳民”在距今一万多年前首创农耕文明,他们以发明种植粳稻为荣耀,故用“粳”作为民族的族称,自称“粳民”。

    其二,上古语音“粳民”与“荆蛮”同音。在“侗台语族”的语言中,“粳民”读作“更姆”或“金姆”,二者的差异应该是一种音转。“侗台语族”中的“粳民”是一个双声词,“粳”是元声、重音,“民”是一带而过的辅音。中原王朝的史官们在翻译“粳民”一词时,因古汉语中几乎没有双声词,便用单音加以翻译,于是便异译为同音的“荆蛮”。

    其三,“荆蛮”具有明显歧视甚至敌视含意。在古汉语中,“荆蛮”的大意是“荆棘丛生的蛮地”。这便是异译的内涵所在。古汉语中“粳民”的同音字与谐音字很多,史官们为何偏偏异译成“荆蛮”呢?结论只有一个:歧视或者说敌视。上古中原华夏族以正统自居,对周边民族有歧视的倾向。而历史上楚与周冲突不断,周昭王便在亲征楚地时淹死于汉水沔阳一带。周王朝对楚地的敌视可想而知。今武汉民间仍把“不服气”称为“不服周”,应该是古楚语的遗存。如此说来,中原的史官们让“不服周”的楚地“粳民”成为“荆蛮”,也算合乎情理。

    其四,“粳民”之说可解开史书上的疑团。《史记·吴太伯世家》有载:“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实际上是“奔吴”,为何说“奔荆蛮”?历代对此记载均存疑惑,但“粳民”之说便可揭开这一疑团。因为历史上吴越也称“粳民”,在中原人眼里自然也是“荆蛮”,故“奔吴”即“奔荆蛮”。让人饶有兴趣的是,古“粳语”中“勾(句)”即“王”,“践”就是“粳”,故越王“句践”实际上是“粳王”(“粳语”多倒装语)。太伯“自号勾吴”,亦即自称“吴王”。

  

 

中国历史上最大一起“侵权案”   汉字简化在数千年间未曾间断

商代大旱与商汤的“人工”求雨   孙中山曾设想的“一都四京”

“浣纱女”西施究竟啥形象(图)   温州人三十年嫁妆的变迁(图)

谁是中国古代真正的“四大美女   中国人最应该弄明白的一个字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五大艳后”   古代“公务员”如何带薪休假

一盘棋引发的一场“七国之乱”   《圣经》创世神话源出中国?

2300年前的世界第一超级大国     唐朝“性开放”究竟到啥程度

历史上最离奇奢侈的“一梦情”   古代女子何时才穿上“连裆裤”

古人为何不与“黄花闺女”洞房   公主与和尚间的惊天“婚外情”

古代“第一帅哥”何以被夷三族   杨广兴盛师征高句丽何以惨败

后羿与夸父是远古的抗旱英雄     60后熟男成香饽的四大原因

历史上“孙尚香”的凄惨命运     古代的一妻多夫与兄妹通婚

80后女欲嫁60后男的三大理由     中国历代美女排行榜(组图)

“秦晋之好”背后的阴谋与战争   西施故里的三大“定情信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