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究竟几代“休妻”?
文/越楚
http://home.kele8.com/smallgame/signetImg/200876/2008761434117037.gif
在男尊女卑的中国古代,男人“休妻”是件“名正言顺”、“冠冕堂皇”的事儿。当时的礼法规定“七出其妻”,即让男人有七种理由去随意“休妻”。《大戴礼·本命》中列有“七出”,让“妻出有名”:
妇人七出: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
因而就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亦经受不住“弃旧换新”的诱惑,加入了“休妻”的行列。历史上的孔子曾休过妻,不仅孔子休妻,《礼记·檀弓篇》说孔子的儿子孔鲤(伯鱼)、孙子孔伋(子思)都曾休妻,即后世所说的“孔氏三世出妻”。
但让人饶有兴趣的是,曾有人为顾全孔子圣贤的颜面,作伪书《孔子家语》,把“三世出妻”的第一世换成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可谓弄巧成拙,把孔子的老爹也牵扯其间,使原本的“三世出妻”成了“四世出妻”。也就是说,事实上孔子家族上下四代都曾经“休妻”。
孔子之父叔梁纥如何休妻,司马迁《史记》中未曾提到,只是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叔梁纥与颜氏女年龄相差悬殊,又采用不合礼仪的“野合”,由此似乎可判断孔子生母颜氏应该不会是叔梁纥的原配或曰“糟糠”。那么,叔梁纥的糟糠之妻呢?《孔子家语》有载:
自叔梁纥始出妻,及伯鱼亦出妻,至子思又出妻,故称孔氏三世出妻。
伪书并非通篇都是假的,于理而言也不该为了孔圣人的“清白”而无端地让其老父亲背上一“黑锅”。故此说除隐瞒了孔子休妻之事外,其他应系实情,也大致与司马迁所记“纥颜野合”相吻合。叔梁纥“休妻”是在“野合”之前还是之后,则尚不得而知。
孔子于十九岁时娶亓官氏为妻,亓官氏生孔鲤。后来孔子把亓官氏休了。《礼记·檀弓篇》有载:
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依照当时之礼法,被丈夫休了的女子死后,子女不能参加丧礼,所谓“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孔子的儿子孔鲤因替死了的生母亓官氏多哭了几声,孔子闻之,便责怪道:“嘻,太过分哩!”
孔子是否休妻,后世多有人为其辩解,似乎圣人休妻就不光彩。但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此是肯定的,“伯鱼乃夫子为后之子,则于礼无服,期而无哭矣。”朱熹所言当系实情,孔子遵礼法休其妻,又有何不可!
据传孔子是以“口多言”为理由休妻,这个理由或许是“莫须有”,但孔子按当时的礼法行事,你又有什么理由去责怪他呢!
孔鲤的生母被孔子所休,孔鲤自己也把孔伋(子思)的母亲休了,理由当然在“七出”之内。
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子思,则比祖先们做得更绝,其“出妻”死后干脆不让其子孔白(子上)“丧其母”。
《礼记·檀弓篇》有言可证:
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伋则能安?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
子思的意思是,“我已经把她休了,她就不再是我老婆了,也就不是子上的母亲喽。”所以不必为之守丧。
仔细一算,儒家圣贤休妻又何止孔子一门四代。曾子因妻子“梨蒸不熟”而休之,其休妻理由也许有点荒唐。孟子欲休妻而被孟母阻止未果,郭沫若还就此写过一个历史小品叫《孟夫子出妻》呢!(2007.9.5初稿,08.7.6修改。)
古代的一妻多夫与兄妹通婚
谁是中国古代第一“狂士”?
屈原曾是楚国的“大巫师”
谁是中国古代第一风流才子?
古代女子“出轨”十宗“最”
北魏文明太后的“床帏内阁”
谁是中国古代最风流的皇后
清代发生的八级以上大地震 中国古代最著名“五大艳后”
中国人最应该弄明白的一个字 “战国四公子”如何风流倜傥
萧太后“杀妻夺夫”两大动因
中国古代真正的“四大美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