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越楚博游八极文化七卦文化 |
大禹是怎么走上神坛的
大禹治水
大禹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一例“剖腹产”,而且是由鲧这位大男人所生。《天问》、《山海经》等都说鲧殛死三岁不腐,后用刀剖腹生出禹。从大禹的出生,我们便大抵可看出大禹其人带着浓厚的神话色彩。“大禹治水”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人们熟悉的“三过家门而不入”、“鲤鱼跃龙门”等,也典出大禹。还有神州大地数以十计的禹迹,似乎都在印证着禹的存在与那场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治水运动的曾经发生。其实,大禹是中国古代最成功的一次造神,正是这次造神运动,让禹由凡人成为无所不能之神。
历史上是否有禹其人,古史辨派曾提出过怀疑,也有方家根据神话学原理推论大禹既非神,亦非具体“个人”,而是代表着一个以“虫”为图腾的部落。窃以为,历史上应该有禹其人。一则大禹治水事迹,《尚书》、《诗经》等先秦古籍,包括青铜器齐侯钟铭文中均有记载,秦公簋、秦公钟铭文中也都出现过禹的名字。二则司马迁在《史记》中不惜化笔墨言及禹的下葬之处,对禹死于“会诸侯江南计功”,下葬于会稽(今绍兴)持肯定态度。若禹只是子虚乌有,何须太史公如此详尽地叙述其下葬之地。三则《吴越春秋》、《史记》、《竹书纪年》、《越绝书》等,都认定越王世家是禹守陵人之后裔,说禹第六世少康帝“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让人颇感兴趣的是,今绍兴大禹陵一带仍存有姒姓的村落,应该是当年守陵人之后裔。倘若历史上本无禹,为一座空冢守几千年,似乎于理难通。
禹确有其人,禹也曾经治过水。新近有论者言,大禹治水治的是海浸。说是禹时代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至陆地,世界范围内都有被海水所淹的传说。海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而且这与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等古籍中所说的“水横流”、“水逆行”等,大概也只有在大规模海浸时才会发生的现象。
笔者则赞同徐旭生先生关于大禹曾治理过共水之说。徐旭生认为在《禹贡》、《水经注》等古籍中频繁出现的“共工”、“共县” 、“洚水”等,实际指的是位于今河南辉县境内的一条小河共水,此地正当黄河转折地方的北岸,黄河历代水患几乎全发生在这一地域之内。禹在历史上所治理的河流正是这条叫“共水”的小河。而“洪水”原为专用名字,指“共水为患”,后来才成为一个公名。《说文解字·水部》解:“洪,洚水也。”洚水,即共水。据考古发掘证明,辉县孟庄遗址的龙山文化城址存有大洪水的遗迹,而且正是4000年前的舜禹时期。也正是禹率治水大军决通九河进行分流,解决了共地的水患。
禹成功治理共水,于是世人便把他敬为神人,尊为“大禹”,将他与天地相齐名,所谓天大、地大、禹大。当时人们甚至把整个中国叫“禹域”,意为大禹治理过的地方,从而把治理江河、战胜洪灾的所有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大禹身上。“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大禹几乎成为无所不能的天神,“大禹治水”便演变成中国古代最成功的一次造神运动。
《诗经》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尚书》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左传》云:“美哉禹功!明德远矣。”
《史记》言:“大禹平活水土,功齐天地”。
几乎所有的古籍都成为这场造神运动的“鼓吹者”与传承者。禹被彻底地神化,治水也成为玄之又玄的神话故事。
客观地说,各类古籍记载的大禹治水传说,按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论,大多不可证信。如按《禹贡》记载禹所治理江河的水利工程量,即使能使用上如今建设三峡工程的最先进设备,大舜帝又能从国库中拿出这样一笔巨额款项,而且发出一张通行证,让禹能在不属于大舜管辖的东夷、西戎、南蛮通行无阻,则十三年中也绝对难以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
这场空前的造神运动,也在神州大地留下众多的禹迹与传说。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既寄托着民间对大禹的崇敬,也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那场空前绝后的造神运动的具体见证。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无论大禹治水是历史还是神话,大禹治水的故事,永远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大禹为民造福的品德,永远值得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值得弘扬。
(文化博客[读书随笔])
(敬请关注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