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小:心理问题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三)

(2019-06-07 15:40:49)
标签:

小小

情感


小小:心理问题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三)


三、生存活动


   活动的两要素为目标和措施。生存活动就是以需求为目标,采取各种行为满足需求的过程。
 
1、可完成活动  
   在需求发生时,首先要做的就是采取一切手段直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次,在采取任何措施都无法达到目的时发泄情绪。比如在不得不分离、不得不失去时,人会有悲伤的情绪,哭泣的同时将不满情绪释放。
   因此,在一项活动中,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情绪能够充分支持相关行为或发泄后,身体能量恢复到平衡状态,标志着此项活动完成,甚至与是否达到目标无关。
   
2、未完成活动
   实践结果表明,由于人的特殊性,某些行为也的确会因某种原因不能发出,某些情绪也的确会因某种原因不能表达。那么,因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情绪不能充分支持相关行为或表达,活动以未能发挥作用的情绪作为结果时,成为未完成活动或遇到现实问题。
 
3、现实问题
   在未完成的活动中,有一些是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或者说是我们不愿放弃的。这些活动以不满类的情绪作为结果,想要继续完成活动,只是苦于无计可施。
 
4、未完成原因

小小:心理问题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三)


 
4、1外归因
    因能力不足而无法完成的活动为外归因性未完成活动。
   比如一个学生在学校遇到校园暴力,自己没有能力应对时产生恐惧情绪。恐惧所支持的行为之一是求助, 即借用别人的能力帮助自己完成活动。在得不到帮助时恐惧所支持的另一种行为是逃避,即不去学校上学。然而,当这个行为又不被允许时,因没有有效行为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成为未完成的活动。
   无法完成的活动通常了解客观事物与自身的利弊关系,情绪指向带来伤害的外部原因,只是由此产生的情绪无法支持行为。

小小:心理问题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三)

  
4、2内归因
    因观念对需求的否定而不该完成的活动为内归因性未完成活动。
   比如一个小孩在心爱的玩具被其他小孩拿去时,非常愤怒,想要夺回玩具。而某种观念将其解读成小气、不懂分享等,用“道德”来审判夺回玩具的行为,使得行为终止。
   不该完成的活动在观念的干扰下,通常不了解需求的合理性,也就无法正确判断客观事物与自己的利弊关系,甚至将侵犯自己的客观事物解读成合理的而产生羞愧的情绪。在遇到重要的、不愿放弃的需求上体验冲突情绪。


小小:心理问题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