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森呼吸登曳岭古道

标签:
宣平县曳岭古道处州府到武义古道古松树林春日户外 |
分类: 处州古道山岭 |
跟随森呼吸登曳岭古道
春色中的曳岭,花开满地。
得知森呼吸组织去曳岭古道,便主动报名参加。早在十年前就去走过曳岭古道,记忆中两次都是秋冬季节行走,走的线路虽有不同,但曳岭段岭道都是经过的。有机会再次踏上古道,感受春日里古道的变迁,何乐不为。
明清时期,处州府通往各地的道路逐渐成熟完善,今人归纳起来出城有六大古道,曳岭古道便是其中之一。据《处州古道》一书中称,曳岭古道的开辟可追溯至隋唐以前,经历千年变迁,路线逐渐完善定型,明景泰三年朝庭置宣平县后,成为了处州府城至宣平县的主要驿道。该道起自丽水古城西北门(通惠门或左渠门),经溪口、桃山、芦湾、白善(即今路湾村至白前)、官桥、张村街、茭坑(今名高坑)至木杓坛到界牌村,约有40里,为原老丽水县境。过界牌村后,古道进入原宣平县境内,越槁岭,下周坦,经破桥、老竹、曳岭脚至岭头又30里,古道在丽水境内行程70里。岭头再往北则进入武义县境,过双村、三港到柳城后,与其他古道并线通往武义县城。
19日周六,我们小分队14人8点半前,分三车自驾到仁宅集合点。森呼吸还有近30人的大队伍,陆续抵达。成立不久的森呼吸户外组织,成员参与活动的热情是高的,只是活动组织方面还不够成熟,管理相对比较松散,时有脱节。登曳岭古道应该是到曳岭脚村或大片村集合更为合适,在仁宅集合实在摸不着头脑。最后,大家还是把车子开到大片村水库尾,在岭脚处直接起步。
这几年,不时地对出城的几条古道进行探寻,常会沿着古人指引的路线去走一走。曳岭古道在丽水境内70里,除了界碑村前后的槁岭尚有部分路段,留下少量痕迹可寻,也就剩下这一段曳岭还保存完好。可以说,曳岭是整条曳岭古道最为出彩之地。
库尾岭脚处,新立了一石柱条,上书“曳岭古道”四个红漆大字,非常醒目。
上山的岭道大部分进行了整修,替补了破损和缺失的石块,不仔细还看不出来,当地政府修旧如旧的理念还是坚持得很不错。修补后的岭道又宽又平整,方便行走。到岭头的一个多公里岭道,沿着山弯逶迤上山,不太陡急。我们一群人边拍边走,说说笑笑间,没多大感觉就登上了岭头。早年第一次登岭时,路面破损,两边枯枝杂草丛生,感觉这条岭道特别的长,走得特别的累。曾有一网名“万山横”的驴友,休整两年后恰巧重新出山走路,在半岭就走不动了,一度传为笑谈。关于曳岭,《处州府志》卷三载:“曳岭相传有仙曳履过此,故名”。咬文嚼字一下,《辞海》中解释,“曳”意为拖,牵引。“曳履”意为拖着鞋子,形容闲暇、从容。刘禹锡有诗云:“殿庭捧日飘缨入,阁道看山曳履回。”而“相传有仙曳履过此”,我的理解便是指有神仙趿拉着鞋子,飘逸闲暇、从容淡定地登岭而去。想象中,这画面还挺是美好的。看来,登曳岭,还得如仙人般飘逸淡定的走着为最佳。
岭上,许多不知名的小花,从石缝间、岭道边冒出来,争抢绽放着,紫的、红的、粉的、黄的。。。铺满大地。春日花枝招展、五彩缤纷的古道,特别招人喜爱,果然与往日走时不一样。
因为古道,这一片曾称为曳岭区。《丽水地名志》中介绍,解放初,原宣平县设区时,以岭名称曳岭区,后又称曳岭公社。岭脚还有一个曳岭脚村,是个历史悠久的老村,村中有几幢蔡氏大宅,宋时出过十多名进士,誉为进士村。
曳岭头地处龙岩山尖与天师尖之间的山岙,海拔约450米。岭头处原有一座10多米长的骑路亭,整修后亭内显得宽敞干净。亭内挂一新匾“曳履亭”,两边柱上挂联为:“通天原有路磴步曾梯折桂人,据隘可无关云门不劫骑牛客”。亭边拓地开垦后,新建了一座齐云殿,供奉如来、弥勒佛等。亭边、殿边显眼处立了许多芳名碑,碑上斗大的字炫耀着捐助人的名字,显得非常的刺眼。虽说为捐赠者刻碑立字无可厚非,如此显眼又觉得俗气了。
凉亭既是山顶的歇脚处,又是两县的分水岭,过亭即踏入武义境内。那颗高大的柳杉依然独立路边,树顶和侧边部分枝条已干枯,显出老态龙钟之像。倒是边上一排苦槠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在树底下,立在路边的那块石碑,歪歪斜斜的没什么人搭理,碑上依稀可见有两排竖写的字,右边写着“曳溪洞主石公大王”,左边一行是“勅封盖天二位大王”,只是不知其义。
下山的路没有走岭道,毛队长带大家从右手边的丛林中穿过,插到山谷中过龙潭下山。早年没有这路,要看龙潭都是从山脚下村子边进去,看了又原路返回。这龙潭有两级,受溪水流量所限,瀑布看上两眼即可了。
岭尾是武义县三港乡的双村,据说该村最早只有几户张姓人家,周围整个山林树木茂密,不时有老虎、山豹等野兽出没,甚至到农家中赶生猪吃,所以大家叫这村为老虎窠,后来感觉这名有点过大,又改叫老鼠窠。虽然至今正名叫双村,可周围十里八邻许多人还是形象的称为老鼠窠村。
村口的登龙殿墙壁上的神话彩绘依然很是鲜艳,特别耀眼。登龙殿为本保庙,供奉三元大帝、土地、财神等民间神灵。边上立有一《重修登龙殿碑记》上云:“曳山北麓,交坑右山,十八弯徒,九松劲苍,通衢古道,画屏云嶂,庙立岭旁,神威显扬。。。。村名谦,庙名傲,举世无双。”碑上密密麻麻几百文字,古文仿作,颇显功力。
岭道尽头立了一块大理石碑,有碑首和基座,碑首上还雕刻有盘旋云龙,相比大片村口的石柱,那就讲究多了。碑身正面为“曳岭古道”四个大字,背面有曳岭的简介。这段文字也挺有意思的,从武义的角度来表述曳岭古道。“曳岭,又名石溪洞。古道在唐宋时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唐袁晁、宋方腊、明叶法留、陶德义所领导的起义军都曾往返转战于此古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粟裕、叶飞率领的红军也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由于曳岭的艰险,古道是之字形蜿蜒而上,要转十八个大弯,十八弯古道由此而来。”
我乘大家在村头人家休整之时,到村子中转了一转。村子面貌变化不大,还是比较干净整洁,只是居住的农民俞加的少了,绕了一大圈才遇上两位老人,绝大部分的房子都是铁将军把门。老人告诉我,村子自清乾隆年间张氏先祖迁居以来,村中所有人都姓张,是张姓的聚集地。
回程从岭道上走,武义这边的岭道还不足一公里,俗称“十八弯”。全程岭道用整块的青石板铺设,宽约米许,保存非常的完好。比起另一边块石堆砌的古道,更便于行走,也显得更加的气派。
这段岭道不但路面更好,而且路边的景观更为壮观。路边全是郁郁葱葱的古松树林。沿路分布的几十株古松树,都有好几百年的树龄,许多是几人合抱的大树,株株形态各异,风姿尽展。有一株独立,也有三两株一起。最有趣的是路边有两株相隔不远,一株笔直挺拔,一株弯曲而上,如一对情侣似的,一个直直站立,一个小鸟依人,大家称之为情侣树或是夫妻树,倒真是十分的贴切。路边上一株独立的松树,胸径约有三四人合抱,高大挺拔,直插云宵。随着慢慢登上岭来,站在不同的高度看松树林,景色各异。我一路随拍,松树在镜头中高大挺拔,墨绿的针叶一盘一盘的,高处的枝条向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展开,配上远处隐约的青山和蔚然的天空,整个场景画面感非常的强烈。
也许是受松材线虫病的影响,相比十年前古松少了一些,地上也留下古树砍伐后的树桩。可以想象,百年前古道两边估计尽皆古松,若是能保留至今,那这段古岭道将会是何等的壮观。其实,历史、现在和未来的不断交错中,若有慧眼能预示或留下点现在最平常的东西,未来可能就是一道风景、一种记忆。
回到岭脚,全程7公里,用时不足4小时。森呼吸组织者很是热情,在东西岩景区门口农家乐备了午餐。饭后回家也不觉得累,还到楼顶挖了菜地,才洗澡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