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杨家堂春色八索岭

标签:
松阳古村落三都杨家堂八索岭春天户外桐溪叶姓 |
分类: 处州古道山岭 |
风雅杨家堂
杨家堂是松阳传统古村落的代表。
松阳是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风格最完整的县域之一。建县东汉建安四年的松阳,为处州建制之始,历史上是浙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一千八百多年的悠悠岁月中,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独领风骚的农耕文明,历代名人辈出,文化历史底蕴深厚,使松阳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桃花源。现在的松阳,不仅较好地保留着稻菽泛浪、茶园吐翠、田舍掩映、阡陌纵横的原生态田园风光,还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各个时期积淀下来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在历史年轮下越发显得古朴和迷人。
三都是传统古村落和古道最集中的区域。这些阶梯式、平谷式、傍水式、台地式和客家传统村落,或居于高山之巅,或隐于群山之间,或坐落于清溪之畔,或掩映于竹海古树群中,体现出恢弘气势,呈现出朴素大美的质感,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美感。每到春秋时节,或是春花浪漫,或是满山流金,山水助阵、田园增韵,山水-田园-村落浑然一体,成为最令我神往的地方。
21日小雨转阴,是春日周末两天中的好天气,15人相约自驾三车赴松阳桐溪村口。沿着三都源上山,走古道到杨家堂、酉田、半岭、上田、山苍殿至岭上,再沿源内坑边上的八索岭回到大路口村,相邻的两条源坑一上一下。大路口过丁旺山到桐溪虽有山路可行,考虑到整个路程已超10公里,这一段又都在茶园和田地间穿行,便提前把车子送到大路口等待,少走了这3公里的路程。
桐溪旧称桐川,因村边山坡早年盛产桐籽,村东有溪,故名。以叶姓为主的桐溪村,建村有上千年历史,本以为就是松阳的一个普通古村落,想不到村子中还大有故事,差点错过成憾事。在村口向一老者问路,老人见我探头探脑远望村貌,看似有点文化的样子,便拉着要带我去看一下祠堂,想不到叶氏宗祠气势恢宏,雕梁画栋,飞檐挑角,尤其是那柱上的牛腿,三只并排,只只精美,极其少见,玩玩也连连称开眼界。松阳有“叶落九州”、“无叶不成村”之说,松阳已成为叶姓发祥和繁衍之地,而桐溪叶氏祠堂是松阳叶姓的一个主要宗祠。祠内供奉叶望、叶梦得等先祖牌位,侧堂详细介绍叶梦得及其后裔名人事迹,桐溪真是簪缨不绝,文化名人辈出。叶梦得在靖康之难中抗金有功,官至尚书左丞,正二品,相当于副*级,非常了不得。叶姓后人为纪念先祖,以他任崇信节度使而立叶姓“崇信”堂号,与“南阳”堂号并重。桐溪叶氏宗祠便是祭祀叶梦得所建,村中还有丞相府遗址。想不到叶绍翁也是叶梦得后人,这位江湖诗派诗人,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等诗句流传千古,一直以为是龙泉人。更想不到的是一级上将胡**南还是桐溪人的女婿。
出村不远,路边有一称“米缸壇”的奇石,突兀奇怪,与周边山地没有连接,高达300多米,应为丹霞地貌。
出村段山地间遍种茶叶,古道已改为机耕路,近山脚溪坑处踏上石砌古道。沿三都源一路向上的古道,有一米多宽,块石或卵石堆砌,基本保存完好,到杨家堂村约是三里路。路上,古树吐翠,茶园冒芽,山花缤纷,空气清新,一群人嘻嘻哈哈,边走边拍,不一会就走到了杨家堂村口。
杨家堂是松阳古村落的金色名片,村子位于小山岙中,所有房屋依山顺坡而建,前低后高,级级上升,似芝麻开花,落差有上百米之高。前后房屋互不遮挡,家家都有良好的视野,并由此而形成村庄的大界面。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斑驳的墙面上裸露出泥土的金黄色,犹如健壮汉子赤裸的胴体,在阳光下显现出灿烂无比的健康之美。
初听杨家堂这一村名,总以为与杨姓或杨家将什么的有关系,查看《松阳地名志》得知,因村旁有两棵大樟树,树枝交错,称为樟交堂,后演变为杨家堂。村子中以宋姓族居为主,为明开国文臣宋濂后代。不过,看罢地名志的介绍,觉得因树而来的说法也有点牵强,这么有文化底蕴的村庄,名称似乎不会这简朴而来。
杨家堂民居结构完好,形态如初,名气特别大,各路人马如过江之鲫,来来往往,人流如潮。我们没有进村入房细看,大家在村口大樟树下拍了合影,便顺古道向酉田方向继续登山。
古道顺山势不断向上,沿路过酉田村口、半岭村口、上田村口直达山苍殿,约3公里。这几个村依山而建,各具特色,有时间都值得入村转转。临近午时,大家急着赶到岭上农家乐吃面条,都没有入村。从上田地山苍殿、岭上一段,18年春天一群人从上庄绕圈时曾经走过,大宝、丫丫、锦色几个都回忆了那年的往事。
岭上村外下坑圩上的石拱桥,古朴大方,桥头立有一石碑,上面字迹模糊辨不清,这次又扒在碑前细细认,回来查阅许多资料,终于搞清楚。桥名为“永裕桥”,寓意“永久富裕”,建于清嘉庆年间。
岭上,顾名思义,因村居八索岭之上而得名。在农家乐老陈家吃罢面条,大家便沿着八索岭下山。
在三都的这么多岭道中,最为经典、最具历史文化、道路也最为曲折的应是八索岭。相传,八索岭应称为“百松岭”,早年岭上有人科考做了大官,春风得意犯事谪边,回乡思过自省在岭上种了许多的松树,为后人留下136棵古松,后人念其种树之德,遂称此道为百松岭。松阳方言音近遂演变成八索岭。现在,岭上古松已越来越少了,下山一段还能陆续看到为数不多的几株。若是几百年的古树能保护好,成排耸立苍岭两旁,那为岭道增色不少。
八索岭从大路口村起至岭上村后的岙口,全程约5公里。是三都一带周边村民进城的必经之路,也是松阳通宣平、武义等地的重要通道。岭上出村向上翻过岙口那段又称为肚肠岭,据传说有一老鸦精盘据作害四方,路过一仙人做法除害老鸦精,并勾抽老鸦精之肠而镇之,前年,我们便是从肚肠岭上山到紫草。下山到大路口的3公里,大部分路段都较为平缓,路面2米多宽。路上,有两座半路亭,亭中摆设了几块介绍三都村庄情况的图文展板。
路上,杜鹃花开得正是热闹,滴血大红、淡雅紫红、典雅洁白,花色许多。
顺着被脚步磨得锃亮的石阶缓步而下,分明可以感知古道上镌刻的年轮和走过的时光,也可以感受到前人披荆斩棘、修路造亭、恩泽后人的艰辛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