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醉美的南黄古道上
标签:
南黄古道天台临海国清寺红枫济公 |
分类: 游山玩水 |

走在醉美的南黄古道上





村口便是古道入口。过护龙寺,走古石拱桥,踏上古道。大块青石堆砌,石块斑驳陆离,磨得油光发亮,尽显历史沧桑感。古道有2米多宽,转弯处更为宽阔,比之徽杭古道、括苍古道更加气派,彰显古道的悠远文化历史。古道沿山势缓缓上坡,非常好走。两边尽是高大的古枫树,间或有古樟、古松、苦槠、栎树等。据统计,两人合抱粗壮的古树有500多株,而且集中分布在天台一侧的2公里路段上,实可谓苍松迎宾,丹枫争艳,巨樟飘香,山花烂漫,美不胜收。
深秋,是南黄古道醉美的季节。从入口到观音殿2公里又是古道最美的路段。一入深秋,整个山坡的树叶开始转色,红、黄、绿交织一起。在古松的苍劲、古樟的粗壮、苦槠的古朴衬托下,红枫更加的争奇斗艳、层林尽染。那色彩艳丽的枫叶,有整树火红火红的,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一团团的火焰在燃烧,又如“飞焰欲横天”。有成片成片金黄的,黄的耀眼,黄的灿烂,真可谓“满城尽带黄金甲”。


虽是阴日,却有着区别晴时的别样景色。我们不紧不慢,边走边赏,边走边拍,尽情享受秋日的美好时光。越往上爬,走入深山,枫树更大、枫叶颜色更深,更加精致和艳丽。杜牧有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把红叶描绘得胜于“二月花”,若是细细一品,倒是非常的有理。春天的红花虽然色彩鲜艳,但不如秋天的红叶色泽深沉、透彻。而南黄古道的红叶除了深沉、透彻之外,还拥有一种飘逸的美,更有一味浓郁的文化气息。
泗洲堂和观音殿一带,是景色最为集中之地。边上有一木牌上云:“泗洲堂满山遍野,层林尽染、苍松虹枝、丹枫招展、硕樟泼黛、朱桕烧丹、山花斑斓,酷似浓墨重彩的天然画卷,这里是古道与红枫的完美融洽,山与水的精妙结合,动与静的合理组合,形成开阔与幽静的空间格局,达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旅游胜地”。细细品味,其言甚为有理。观音殿实质是旧时的古道长廊亭,无非是亭边依山一侧摆放了观音佛像,供行人歇息的同时,又不忘进香朝觐佛祖。殿外,一株巨大的古樟向悬崖外伸展着粗壮的枝条,四周满是高大的古枫树。红枫与佛殿,自然与人文,就这样彼此融汇一起。正如释惟华在该殿题壁所云:“九曲回肠赏红枫,悬崖峭壁托奇峰;南黄古道穿峡过,枫叶满地可寻踪。今日有幸登天台,满目美景兴致来。流水潺潺林木盛,敬佛烧香拜观音。”我坐在亭栏边,望着远山的秋景,不禁思绪万千,人生繁华落尽处,亦不正是红尘超脱时啊。
漫步古道,满眼苍郁艳丽。苍松虬枝横斜,丹枫红叶招展,巨樟香气四溢,山茶洁白绽放,仿佛画家笔下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南黄古道,又如一本厚重的史书展示在游人面前。昔时,乡族村民在这里匆匆行走,旅途奔波的商人在这里休憩过,修行传道的比丘一路默读经书,官宦书生在此吟诗作画。古道上,还有那供行人歇息的简朴石窟、挑夫在路石上留下的斑斑杖痕、马帮在道旁踏出的蜿蜒小径、先人砌就的零星田块和手植的古树,这些都让人追寻千年的历史轨迹,浮想联翩,仿佛那哒哒的马蹄声仍在耳畔回响。而今,只有前呼后拥的游人不知疲倦地在岭上攀爬,历史的时空仿佛顷刻在此凝结。这条古道,连着天台与临海,连着故乡热土与客居远方,连着生活与梦想,它是一条饱经风霜的茶马古道,又是一条承载历史的文化之路。


继续前行,古道沿山延伸,变得更窄更陡,雾湿中石块俞加的滑溜,不易行走。海拔600多米的山顶有济公殿。两座相对而建的单层平房内,装饰简朴,正中是济公活佛右手持破扇笑对众人像。佛像左右联云“济困扶危犹春风煦物,功德覃敷若日月恩光。”天台山素称“佛宗道源”,南黄古道及周边亦分布着前殿、护龙寺、泗州堂、观音殿、兴教寺、翠屏寺和眼前的济公殿,使得天台山南山同北山一样弥漫着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
看着雾越来越浓,我们没有继续前行,选择返回观音殿,再从山谷龙潭叠瀑回到前杨村。新修的游步道在山谷溪边迂回穿行,有着一级级的瀑布,什么龙瀑、金龟瀑、醉秋瀑、沁心瀑、涌泉瀑......所谓九步一潭,十步一瀑。在我看来都不过如此,大家提不起兴致欣赏,便一路走过,返回村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