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明——临清桑椹
(2020-08-21 16:21:09)
临 清
桑
椹
郭光明
说起桑椹,人们立时会想起桑叶、桑蚕、茧丝被,想起初夏、麦花、布谷鸟,甚至还能想起“马头娘”。但更多的是,人们会想起嫩黑、滑润、酸甜的椹果,让口舌生津。
因为,植桑为园五千年,共与黄帝育众生。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桑椹就像老物件,虽然荔枝的味甜、榴莲的味浓、椰子的味甘,但暗含神秘的个性风情,一脉相承的原始密码,意蕴着生活真味、生命真义,让人追思、顿悟、触摸。
比如,临清的桑椹。
今年8月中旬的一天,我来临清采风,朋友将我介绍到先锋办事处的郭堤村——黄河故道的一个普通村庄,见到了桑椹林。
朋友说,郭堤村的桑椹林,是黄河故道的遗存。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淇河与卫河的合流处决口,鲁西北的广袤平原,被毛乌素黄沙肆意辗压六百年,后又翻滚腾挪那处,留下的狭长河道,荒芜凋敝,少有人烟。也许正因如此,我见到的古沙丘、旧河堤,原貌依旧。而一万多株桑椹树,却也没有被无情的荒漠、风沙所吞噬,历经三百年的漫长岁月,鲜活依旧。
三百年,五个甲子,正是清朝康雍年间。村民告诉我,明朝洪武年间,郭姓先祖从山西洪洞应诏迁此,定居故道高处河堤,立村“郭堤”。最初,先祖慰藉乡愁,种下枣树,不曾想,这一方水土更适合种桑,于是继承前人种植方式,采收紫色成熟桑椹,搓去果肉,洗净种子,夏播秋种。几代人过后,房前屋后,村内野外,处处青葱。最多时,“援木可攀行二十余里”,有几万株。
不错,桑椹树是中国北方地地道道的特产,仅文字记载就有三千多年。比如,《诗经》的三百余首诗,六首涉及到桑椹,而其中的“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说的是人间爱情;《史记》中的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功高日月,德被华夏,说的是华夏“圣母”;《孟子》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说的是祭祀神木。而《本草纲目》的“汁煎以为药,能止消渴”,则将桑叶视为中药……不容置疑,在古代中国,桑椹是农耕文化最典型的背景。
桑椹入诗,自唐朝起,纵贯宋、元、明、清。比如,唐朝白居易的“兔隐豆苗肥,鸟鸣桑椹熟”,宋代欧阳修的“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元代杨维桢的“东扶海日红桑椹,海风约在吴王洲”,明朝九皋声公的“蜜蜂出户樱桃发,桑葚连村布谷啼”,清代叶申芗的“南风送暖麦齐腰,桑畴椹正饶”……写尽桑田风光,可谓精准、精妙、精炼,生发自然。
但此时,椹果已过采摘季节,满树只剩桑叶。站在郭堤村头,远远望去,散落的四百过多户人家,雾微微,绿腾腾,氤氤氲氲,婉约,壮观,像一首朦胧诗。走进村庄,老树新枝,葳葳蕤蕤,清新墨绿的叶子,像一张张笑脸,在夏日阳光下,左右流盼,随风摇曳。说起来桑椹真的很奇妙,叶柄腋生的芽鳞,与叶同生的葇荑花序,结出的果实,酸酸甜甜,一串串,像梦,又不像梦,却不是一个了得能说清的。
桑叶如此繁茂,却不见桑蚕。带着这样的疑问,与村民攀谈。村民告诉我,植桑养蚕,与运河有关。他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疏导会通河,打通南北水运航道,临清遂成咽喉扼要之地,南北经济与政治的纽带。特别是钞关的设立,临清更成南北丝绸客商的集散地,从而带动起了临清桑蚕业。只是,兴衰更迭,天道循环,灿烂过后的阳光,终究都要坠落。临清也是如此,随运河漕运的衰落,丝绸客商的锐减,桑蚕业也江河日下,逐渐萎缩,桑椹树也由“叶用”转为“果用”。
我见识了“果用”的临清桑椹。在临清城,朋友请我吃饭,最后的果盘,是西瓜、桃子和桑椹的三拼。朋友说,临清的桑椹,果大,汁浓,味甘,久负盛名。我无以可否。想象桑树也不容易,将阳光、水和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吸收进身体,再用自家的“祖传配方”进行一番独特的“酿造”,发酵出酸酸甜甜的液汁,像孕妇一样膨胀起累累果实。从这个角度讲,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子孙。
村民说,黄河故道的桑椹园,就是一个天赐的氧吧。
的确如此。眼前的桑树,伴着古沙丘,成群,成林,在毒毒的日头下,大口大口地吸收着光能、二氧化碳和水,进行着最为剧烈、最为彻底的能量转换,将氧气释放出来。
这棵桑椹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巨大的树冠,像一把撑开的大伞。我见它身上系满红绸,微风袭来,凉爽爽的,吹舞着红绸,成一道独特风景。至于它有多老,我不知道,村民也不知道,只说这是是一棵许愿树。他说,若有心愿,只要拜上一拜,都能实现,很灵验。
不过,我细细品味村民这番话,却是朴实、醇厚和温度,还有最为原始的、灵魂深处的保护。在我看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不过如此。
漫长的岁月,桑椹树是黄河故道的主人。虽然它抗旱涝、耐苦瘠,以顽强的生命力,与人们结下深厚情缘,但它的谐音却不吉利,令人厌恶,因而不被人看好。就像憨厚诚实、木讷无言的庄稼汉,尽管全方位地陪伴人们的生活,但难登大雅之堂。桑椹树也是如此,只能削成弓,或做运河船的甲板。
一阵阵嬉笑,溅起一声声惊叫,原是一队游人进了园。村民告诉我,过去,人们讲得是吃穿住行;现在,人们崇尚文旅康健。为适应这一转变,临清建起了森林公园,全村一千七百余人口,都生活在这样的古色古香中。
哦,这是理念的转变,更是一个奇迹!
通联:1360640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