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题鲁蒙肉饼》赏析
(2020-03-17 16:15:55)《七绝·题鲁蒙肉饼》赏析
郭光明
层层叠叠生甏瓿,精肉葱花麦粉揉。
炉上炙烤酥软骨,寄予和仲说馒头。
【赏析】诗题鲁蒙肉饼。鲁蒙肉饼,地域饮食文化产物。所谓地域饮食文化,是根植于地方土壤的美食文化。而《题鲁蒙肉饼》一诗,易让读者产生误会,一是误会作者是哪朝哪代的诗人,二是所题肉饼出自于山东沂蒙。其实,作者非古人,也非诗人,充其量是眼下的一名文学爱好者,初习古体诗词创作;肉饼产地虽为山东,但非沂蒙,而且是流传于鲁西地区上百年的肉合饼制作工艺,与内蒙牧民传统的牛肉饼制作工艺的融合,是两地饮食文化的产物,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此篇绝句,感情真挚,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注重结构形式的美,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表现出当代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其中:
就其体裁而言,是为唐诗近体。唐诗近体分为两种,一种叫绝句,一种叫律诗。而绝句与律诗又各分五言、七言。此首七绝,平起入韵,用字得当,平仄严整,韵脚规范,虽寥寥数语,但给读者展示出的却是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肉饼速写图。
就其题材而言,此诗当属咏物。咏物有三大特征,一是“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二是“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三是“不沾不脱,不即不离”。此诗作者抓 住“生”“揉”“酥”等动词应用,生动而鲜活,不生硬而不直白,引人以想象。
就其手法而言,此诗以写实见长,状物漏虚。《周易·乾卦·文言》曰:“修辞立其诚。”《文心雕龙·诔碑》言:“写实追虚,碑诔以立。”《为刘幽州请致仕表》称:“量力陈辞,料能写实。”说得都是古人写实,写的是亲身闻见、亲身经历,写得是现实世界的情景和由此而来的真情实感。作者诗中的“甏瓿”“精肉”“葱花”“麦粉”和“炉上炙烤”等实情的描写,乃真情横溢,而非虚构,体现出写实主义、现实主义特征。
就整篇而言,全诗语言朴实,描绘细微,体物传神,既是想象,也是现实世界的情景设想、回忆和再现,从而达到描写生动传神的艺术境地。其中:
首句“层层叠叠生甏瓿”。诗言制作工艺错综,程序繁多。而这错综复杂的工艺,源于千百年来人们对美食的精心打造。甏瓿,古代两种陶制盛器。其中:口小腹大者为甏,俗称大瓮,农村多见;圆口、深腹、圈足者为瓿,盛行于商代,多用以盛酒或水。“生甏瓿”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无欣赏、夸赞之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起兴做出了铺垫。
第二句“精肉葱花麦粉揉”。作者以名词起笔,以动词落笔,紧紧抓住三种食材的金玉之质,用写实与虚构两种基本艺术手法,将读者视线引入具体场景。这种完美的组合,缘于一个“轻重”相当的“揉”字,可见作者笔触深刻、自然、贴切、生动,毫无斧凿之痕。其中的“精肉”“葱花”“麦粉”等食材,其相关属性既是饮食文化的衍生,又是社会发展的缩影。而鲁蒙肉饼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其文化内涵就是一种包容,体现出地域饮食文化的多元和特征。
第三句“炉上炙烤酥软骨”。白居易有《寄胡饼与杨万州》诗,其中的“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句,说的是陕西民间小吃芝麻烧饼,作者将此基本之道——火,引入诗中,巧妙地将鲁蒙肉饼制作工艺的研发,予以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更为深刻地感受到它的传统与时尚。此句紧扣诗题,承接上句,由动而静,生动再现浓郁的地域气息和时空穿越。
第四句“寄予和仲说馒头”。和仲,苏东坡的字。苏东坡,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史上除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治水名人的名号外,还有一个雅号叫吃货,他曾有一篇《猪肉赋》,自嘲自己爱吃肉:“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净洗铛,少着水,柴火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而广为人知的美食品牌——东坡肉,就是因他对肉的别有独钟,自主创立的品牌,用现有的话讲,享有知识产权。但作者“王顾左右而言他”,“寄予和仲说馒头”,有两层意思,一是鲁蒙肉饼是世代传守的接力,有着口口相传的口碑,最直观、最强烈的味觉,可与东坡肉媲美。二是说魏晋之后,饼亦称作馒头。明朝的学者周祈的《名义考》称:“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而宋朝,所有用面制作的食物都被统称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油烙的叫油饼,馒头叫炊饼,包子的笼饼,水煮的面条叫汤饼……所以,作者以此隐喻人们把对食物的热情,转化为无与伦比的精心巧手,体现出人们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诗人还有一首绝句诗:“胡麻本是新疆馕,饼样金黄兴汴梁。今日鲁蒙荤作馅,出炉尝看迎风香。”文意虽浅白,但语言通俗,不假雕饰,几乎口语化,却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正如北宋文学家张耒所言:“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性情之至道也。”
而《题鲁蒙肉饼》之妙,恰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