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评论:用文字无法描述的舞蹈

标签:
雷动天下现代舞团舞蹈现代舞文化杂谈 |
雷动天下于2月15-16日,于舞团剧场公演了2019年团员作品展演的第二部分,整晚节目定名为《立春(后)》,包含了由五位团员编创的五支作品。资深舞蹈评论人沧海.粟详细观赏了节目,并用心写下了评论。观察今日中国的现代舞发展情况,演出和编创的进步明显,但在舞蹈评论方面,虽然随着自媒体的出现,有越来越多品评舞蹈的声音,但内容不是流于空泛,便是粉丝式的吹捧,而最糟糕却往往又最吸引旁人围观的,便是那些尖酸刻薄犹如泼妇骂街般的文字,这些所谓的舞蹈评论,对中国的现代舞发展,并非好事!
其实不但在大陆,在香港、台湾以至世界各地,都很难看到那些言之有物而温润如玉的评论文章。好的舞蹈评论,能够让演出的艺术家、看过舞蹈的观众、未曾看过舞蹈的读者,都从文字中受益,一方面平静地思考问题,另一方面感到趣味盎然,足以刺激想象力。沧海.粟的这篇舞蹈评论,在内容和形式上,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赶紧拿来和朋友们分享!
***********************************************
“用文字无法描述的舞蹈”
雷动天下现代舞团自2005年成立以来,一直保持每年一度的团员作品展演,让他们每年发表一次自己的作品,发出自己的声音。《立春(后)》呈现给大家的就是五位编舞发出的各自不同的声音。
作品一:《墓》
编舞:李可华
演员:李可华
关于编舞:李可华,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民间舞表演专业,2013年加入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个人原创作品有:《等待》、《空房间》、《互》、《给你点颜色看看》和《墓》。
关于作品,编舞自述:“人生注定是一段孤独相伴始终的旅行。行走,停留,再行走,再停留,然后在某个地方,你就不走了,停在那,回忆一些事,忘记一些人,最终伫立成一座时间的墓碑。”
关于自己,她如是说:“从很小时候起,我就比同龄人要早熟,可能是因为我非常喜欢思考和观察,感受力强又十分耐忍。有的时候觉得,我得益于善思且隐忍,稳重处事,过往的每一步都走的十分踏实坦荡,自己都庆幸有这样的性格;但有的时候我又十分厌烦这样不好冲动的性格,“想太多”是不是也失去了直接走出去所带来的机遇。这样反复的褒贬和矛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伴随我,一边困惑一边解答,我也渐渐明白了:很多伟大的事情看起来都是十分不可思议的,可实际上它就是太简单了,简单到它都不是一条看得清的直线,它只是一片什么都没有的‘空白’”。
舞段一:寻觅。明明知道他已经走了,但我还是要去寻找他的“存在”。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在那个被白色笼罩的神秘地方,寻找了,又寻找。手电光照射下的房屋布满钢丝绳般的网罗,好像梦幻一般的虚幻,似乎眼前的这一切都是在梦中。找到了,找到了!那是他曾经穿过的衣衫、鞋子;用过的台灯、水壶......曾经养过的鸟哪去了?养过的鱼哪去了?唉,看来,有些东西是永远也找不到了!那是爱的归宿,而时间已经在那一刻停止了。
舞段二:回忆。在我过往爱情起始的阶段,仿佛一年四季都是春天,路上总是充满鸟语花香,而那时的我并不懂得这时光的份量。直到鲜花凋零,道路充满落叶、泥泞,自己也差些被那岁月的风暴埋葬之后,才知道生命中可以用来保存的岁月是多么的稀少。虽然我知道每条道路都通向死亡,但却还是要继续前进。虽然坟墓告诉我生的结局在哪里,但却还是不能埋葬我对生的追求和努力。因为我知道“生”创造出来的果实正是抗拒“死”的武器。
舞段三:珍惜。死者的离世对生者可以说是一种打击,但也是一种提醒。它提醒我﹕死亡随时都会到来,死神不在缥渺的它乡,它就在我的身旁。它随时都可以向我发出死亡的通知。明白死神不在远方,就不敢懈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既是枯竭,也是源泉。“未知死,焉知生。” 所以我又从逝者的身上赢得更多的力量。当我明白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限定时,我就会在这个限定里尽可能让生命放出光芒。
片段四:心生。其实,人生是永远的旅行,连死也并非是终点。人死后,他心的生命还将在活着的人心中继续旅行,他的思想也将潜入活着的人的生命中,在活着的、奔腾着激流的血脉里继续对话。所以,死亡也不是他的归宿。坟墓只接受他的躯壳而已。躯壳的归宿是青草和泥土,但逝者的灵魂还继续在生者的旅程行列中跋涉。这就是因为“生”创造出来的果实留在了生者的手中,让他成为了永恒。
尾声:前行。这箱子里装满了他留下的东西,我将带上它与我同行。我拉开窗帘,窗外除了远空中的几颗疏星闪烁之外,全是鸟无声息。无声、无息、无歌、无曲,千山无语,万籁无音。我推开门,仰面天空,然后深深呼吸。我的身心除了需要舞蹈的泡浸之外,还需要爱的滋润。于是,我将带着装满爱的行囊一起上路,重新走上永恒的旅程。
作品二:《看见看不见》
编舞:申婉莹,
演员:颜涵懿、刘诗雨、冯晓明、田如梦、马越
关于编舞:申婉莹,来自河南许昌。2009 - 2013年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中国舞表演专业。2017年01月成为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舞者。创编作品《外面没有别人》、《度》、《抽屉里的碗》和《看见看不见》未完·待续
关于作品,编舞自述:“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吗?假如你从明天开始看不到这个世界,你的心是广阔安静的四处畅游?还是狭窄烦躁的一步都不敢迈出?”
关于自己,她如是说:“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会因为一个瞬间就戳中了自己内心的柔软。平时很喜欢看电影,各种的风格的都可以接受,除了恐怖片例外。”
片段一:看见了就别放过。四个年轻人对着天空全神贯注地看着、看着、看着。旁边走来一个人,站在他们的旁边许久,但他们似乎并没有发现,或者是不愿理会。因为他们的内心对自己看到的东西充满渴望、疑虑、想念和遵从。趁着今天还能看见,何不多看几眼?人生很短,我们需要捕捉眼前走过的所有,不要放过,千万不要放过,即使并没有看清楚是什么,也不要放过。
片段二:看不见时的庆幸。当有人夺走了你“看”的双眼,你是否会痛苦、哭泣、烦躁和愤怒?不,一位智者仿佛在说﹕“值得哭泣的不是你被夺走的双眼,而是那没有被人夺走的东西。”于是,在三个舞者相互用手遮挡住对方视线的时候,他们却在“嗨”、“嗨”、“嗨”的呼唤声中听见了彼此。告诉我们这种没有被人能夺走的东西就是人的听觉。看不见了,我还可以听。
片段三:梦碎后的归属。我们的一切都有可能被剥夺,一切梦想和希望都有可能被粉碎。我们不但看不见,甚至也听不见,一切都可能被疏远,但我们还是想用手去触摸这个世界,即便是连触摸都不可达到了,我们依旧可以凭借紧紧相贴的身体,感受彼此心脏的跳动。而最终心灵的归属是完全由自己掌握的,谁又能改变得了呢?
片段四:看见?看不见。我闻到了春天里的满园花香,看到的却是满地残花,一片狼藉;我感受到了夏日艳阳下皮肤的灼热,看到的却是龟裂干涸的土地;于是,我知道了,看见的未必都是美好的、真实的。而那看不见的世界更为重要。
片段五:看不见的世界。在那看不见的世界里,精神、情感,蕴藏于人性深处的爱的世界,那才是真正广阔无垠、奇丽无比的世界。于是我们的眼睛开始成长,愈来愈看清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被这个世界所感动的:看到天空苍穹闪烁的辰星,我被感动得哭泣;看到大地屹立着伟岸的人格,我被感动得颤栗。
尾声:欲望是魔鬼赐的。有人说上帝担心人们沉醉于寂静安宁的生活,会不思进取,于是制造出撒旦来,用物质的诱惑激活人的欲望和热情。可是,我明明看到太阳是孤独的,月亮也是孤独的,它们无须魔鬼的刺激也天天自己放射光明。并且,上帝又何尝不是孤独的呢?只有魔鬼才喜欢吵吵闹闹。
作品三:《里面两个人》
关于编舞:孙梦瑶,来自江苏南京,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成为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舞者。《里面两个人》是她的第一个独立创作的作品。
关于作品,编舞自述:“我的作品名字叫《里面两个人》,其实,不止两个人,应该有很多人,只是这两个较为突出而已:一个不断追求和满足欲望,一个竭力阻止欲望的泛滥。所以,舞蹈中的人物很中性,并非要表现男人或女人的关系,恰恰是我自身的两面性,甚至多面性。”
关于自己,她如是说:“强势且软弱,乐观又多疑,绝对的理想主义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看书、看电影、学英语、吃零食,是我业余时间最爱做的事。我想我以后会去学配音,或者再学一种乐器。”
舞段一:我和我自己。我是一个矛盾体,一个双重体,一个多重体,一个混合体。有时很重,有时很轻;有时像孩子,有时像老人;时而比女人还娇柔,时而又比男人还刚毅。有时像个导师,非常严肃地教导别人;有时像只痞子,十分刁顽找别人的麻烦。捧着书本时我会废寝忘食,进入游戏时我也会乐不思蜀。有人说我温和,也有人说我粗暴;有人说我勤奋,也有人说我懒惰。这就是我,我那里面总是有两个人。
舞段二:用脑?用心?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存在,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没有甚么力量能够否定这个存在,除了死亡。那么,让自己的存在带有怎么样的意义和本质,上帝赋予了我选择的自由。因此,为主为奴,操之在我。人的存在可以渺小到极点,也可以博大到极点。这都取决于自己。我有时用“脑”生活,有时用“心”生活。用脑思虑世界的我与用心思虑世界的我常常发生冲突。在“命运”这一大概念中,我不屈服于“命”,而又期待有“运”,守着期待,还是不屈不挠的向前行进。
舞段三:欲望、抗争。我每天清晨起来,都会听到双重的呼唤:“起来吧!”“不,继续睡。”这既有光明的召唤又有黑暗的呼声。光明的召唤使我的心灵飞向遥远的天空,理想的欲望天天增长;黑暗的呼声使我的思考坠向扎实的大地,幻灭的挫败黯然神伤。于是,我每天都这样和另一个自己抗争,抗争、抗争到筋疲力竭......
尾
作品四:《本作品名字无法描述本作品内容》
编舞:金晓霖
演员:金晓霖(带现场随机观众)
关于编舞:金晓霖,2009年畢業於澳门演藝學院舞蹈學校,2014年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系,同年加入北京雷動天下現代舞團。其编舞作品有《我心中的你我她》、《回音》、《邊度》、《杜·曉·越》、《四疊半》等。
关于作品,编舞自述:“文字只是表达某种概念符号,它并不能准确表达出我们内心的真实感觉。比如一幅画,当人们看了这幅画之后,想要用文字来表达出自己对这幅画的感觉的时候,文字本身反而显得很苍白,并且它也已经有个体的限制自然而然地进行了加密,谁能说的明白呢?本作品的结构方法是从《人生拼图版》这部小说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表现形式,一幅公寓的剖面图。”
关于自己,她如是说:“不让自己每天都用同样的心态去面对同样的事情,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去发现世界。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这个世界可以沒有那么多的标准和限制,因为我是在规范和规则下成长的,很多事情都有对和不对标准,但是我觉得中间那个地方,可能才是我想追求的答案吧!”
关于舞蹈内容,该作品的编舞彻底地颠覆了“舞蹈”创作的基本形态方式,她用虚实相间的手法,让观众游离于表演和非表演的转换过程中,使观众也成为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形式结构思路:编舞是从法国作家乔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1936-1982)的著名小说《人生拼图版》中提炼出了本作品的舞蹈构图形式:把公寓楼纵向剖面图,划分成 3 x 3 的九宫图,每次走一格,即进入一个房间。
二、综合表现手法:编舞在这个作品中体现出的另一个突破点就在于它创作手法上的综合性:音效、灯光、甚至于文案设计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周密思考、反复计算,一丝一毫都不可懈怠。每一次的开门声、关门声;上楼、下楼的脚步声;音乐、画外音和人物动作配合,以及灯光的明暗的契合堪称完美。
三、观众参与完成:演员在不同的房间里第一次完成动作形式后,由观众参与判断,给刚才的动作形式下一个内容的定义。以下就是现场观众的定义:
四、现场直接解密:在观众几经反复,仍然不知所云的情况下,作品设计出来的是直接把观众请上了舞台,用小说中描绘人物情节的文本方式让观众朗读出来:
202房间:一位历史研究者:本拉登的死了,可我却要极力研究他还活着,将如何影响着全球的安全。
B01房间:一个战时情报员在地下室里36小时不吃不睡记录情报的活动。
101房间:一对夫妇在公寓里的举办盛大宴会,一边用闽南话说着“爱拼才会赢”,一边加快速度地做着没有任何关系的重复动作。
B02房间:这里住着一位逃兵和一位上海女人,是通灵问冥的占卜师,跳的是问冥仙灵的舞蹈。
102房间:一个研究部落口头文字的人,他不断地用自以为文明的语言侵蚀部落,结果还是自己逃离。
这一解密的结果,显然让所有观众为之感叹:“妈呀!这差距也太大了吧!”但继而又觉得:“也没错呀!,刚才那本来就是我看到舞者的表演后,我给下的定义,没有必要和别人想的一样啊!”
是的!观众的答案完全没有问题。这正是本作品所要表达和实践的核心理念:舞蹈是人用肢体表达的情感语汇,文字语言无法对它进行准确描述,所以《本作品名字无法描述本作品内容》。
作品五:《不!?同!?意!?》
编舞:马越
演员:冯晓明、颜涵懿、郝莹、陈伟杰、张雪峰、吴觅、马越
关于编舞:馬越,天津人。畢業於天津市藝術學校 ,2014年9月成为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舞者。独立编创的作品有:《逝》、《閑,漫》、《互》、《有牌就是好牌》、《不!?同!?意!?》。
关于作品,编舞自述:“我喜欢《道德经》,它告诉我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有黑就有白,但并非是非黑即白,还有它的中性地带,灰色的存在。老天爷造天造物,就有好有有坏,所以我们需要有包容的心态。我们不但具有发声的功能,同样,我们也还有接收的功能。当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是前去倾听、接受别人提供给我们的信息,然后,自然而然,新的思想就会产生。所以,我用这个概念融进到这个作品的主题当中。并且,在该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正是应证了我的观点。”
关于自己,他如是说:“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沒有主见的叛逆分子。因为叛逆,所以不喜欢循规蹈矩,总想做点灰色的东西。但也因为没主见,所以爱好颇多,像太极、古琴、历史、中医、香道、茶道等等,我都喜欢。看上去离舞蹈相去甚远,其实,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同样也是自我生命的舞蹈。”
关于舞蹈内容,让我们来看看编舞在这部作品中怎样去验证自己的观点:
舞段一:举手。在黎明还没有通知我的时候,我的同伴已通知了黎明。每一只举起来的手,都好像是在向世界发出通知:“我在这!”“我到了!”“我可以!”“我出发了!”“我爱你!”好像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沙漠驼铃的声音,通知我们:早行人已经踏上寻找生命之源的旅程。我仿佛看到了沙漠里那一行早行者的脚印,我也举起手来,向他们致以黎明的敬意!
舞段二:擦地。当人们都在追逐时髦、追逐高速的时候,我却要求自己回到最简单、最平静的生活原点。人,首先要有生活,然后才有梦想。要有信心,才有信仰。我请求生活给我一条毛巾,好叫我从容地擦拭前进道路上的物欲尘埃,让自身的心底也干净、明亮。我追逐自己身内的一切:内心的太阳与明月;内心的江河与大海;从生活最简单的琐事中体味出内心的苦涩与甜蜜。
舞段三:模仿。我并不急於到达自己目的地。我喜欢并享受寻找自己目标的这一过程。因为在我寻找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我借助了他人的力量,即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看得更高、更远;同时,也发现了自己从未发现的自我力量,即我潜在的创造力。这个过程让我享受到接受和包容他人的快乐,并且也鉴赏了自我力量的歌声和力量的舞姿,所以我相信,包容的过程是非常幸福而美丽的。
纵使什么也没有找到,我还拥有自己真实的生命本体。静下心来,去聆听,在我寻找的路上,处处有我刻骨铭心的牵挂,处处有那驼铃般的余音......
结语:
有人可能要问:既然你认为舞蹈的内容是无法用文字语言来准确表达的,那为什么还要用文字来做这样的记录和描绘呢?
这正是评论者的愿望。舞蹈者是用肢体语言去阐释内心的情感,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评论者则是用文字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感受,对编舞和演员的品评,以及对那瞬间即逝的舞蹈艺术永久的记录。无论这记录是否描述准确,但因为昨天的演出已经成为历史,这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类永远也不会因为美好的愿望无法实现就不去憧憬。
这是雷动天下现代舞团的团员们在2019新年立春后炸响的第一声春雷,它预示着雷动天下现代舞团的团员们经过历练后,现代意识的成熟,创作能力的成长。我们相信,北京现代舞需要这一声春雷,中国现代舞更需要这一声春雷。只有让这春雷惊动天下,才会有中国现代舞的秋收季节。在这里我想用诗人郭小川的这首小诗献给年轻的编舞们:
春天的后面不是秋,
何必为年龄发愁?
只要在秋霜里结好你的果子,
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