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建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将于2016年10月份正式落成使用。它坐落于上海长宁区虹桥路,也就是以前上海舞蹈学校、上海歌舞团和上海芭蕾舞团的原址,如今拥有一个可以容纳1000多观众的大剧院和一个容纳300观众的小剧场,并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排练厅和办公室。整个中心占地3.9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总投资11亿元,对中国大陆的表演艺术圈子来说,是唯一‘专门为舞蹈艺术而打造’的场地。
什么是‘专门为舞蹈艺术而打造的场地’?虽然国内许多国家级的歌舞团都拥有自己的表演场馆,比如中央芭蕾舞团的天桥剧场、民族歌舞团的民族剧院、总政歌舞团的中国剧院等,可这些剧场都是一般性的表演场馆,只有观众席、舞台、后台,配备一定的灯光和音响等,但这些设施并不是专门为舞蹈表演而设计的,比如观众席没有照顾观众的观舞角度,舞台地板没有足够弹性,后台没有演员出台前的热身排练空间,还有整体场馆的温度、亮度和音量等,没有考虑演出舞者和观众的最舒适效果。一般性的剧场还是跟真正‘专门为舞蹈艺术而打造的场地’相差很远。
除了场地设施的区别之外,一个‘专门为舞蹈艺术而打造的场地’还应该有一套推动舞蹈艺术的方针和策略,甚至要有安排不同类型舞蹈节目的财务预算。当今许多名义上属于歌舞团的专用剧场的运作方式,只是照顾本单位的演出,大部分时间就空在哪儿,等待其他机构前来租用,好狠狠地赚取场租费用。这种运作方式其实和商业租赁没什么两样,因此这种场地也根本不是‘为艺术而打造’,反而是‘为赚钱而打造’,还差不多。
当然市面上还有一种民间营运的场地,纯粹靠票房来维持生计,这大多是一些小型的、黑盒子式的戏剧表演场地。在这些剧场里,一部戏挺受欢迎的,便可以演下去,直到没有人买票为止,另一部表演如果卖不出去票,便赶紧收场,让路给下一部更有票房价值的戏。这些是‘市场化’的场地,当中没有‘艺术’的质量标准,而只是‘卖票多少’的衡量,场地的策划人,整天思考的,是节目有没有‘市场’,而不是有没有‘艺术’价值。所以好几年前,有连续13个外国芭蕾舞团被邀请到上海演出,但所有芭蕾舞团都必须演出《天鹅湖》,连《吉赛尔》和《唐吉歌德》都不行,为什么?因为只有《天鹅湖》有‘市场’保证啊!我称呼这些专门请《天鹅湖》来演出的场馆,是‘为市场’而打造的,便不要提什么‘为艺术’了。
因此,我十分欣喜地获知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成立,而且标明是一个‘专门为舞蹈艺术而打造的场地’。我也幸运地认识了舞蹈中心的节目部负责人,了解她们都是愿意推广舞蹈艺术的有心人。因为这是一个‘为舞蹈艺术而打造的场地’,所以筹划节目的高层人员,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明白今天的上海,甚至整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节目,才能推动和提升舞蹈艺术的发展。我期望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出现,能够引领上海以至整个中国大陆的舞蹈界,少一点关注‘市场’,而回归多一点‘艺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