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动天下将于8月26日(星期五)下午4点钟在舞团剧场里,排演两位来自波兰的编舞家编排的新作,欢迎当天下午不用上班的朋友前来观赏,不用购买门票的哦!两部作品是:雅切克·沃维奇Yacek
PRZYBYLOWICZ编创的《地平线之外》Beyond
Horizon及雅切克·奥米斯基Jacek
LUMINSKI编创的《鞭策》Whiplash。在这次北京预演之后,雷动天下将于10月底把节目带到波兰,分别于21日塔尔诺市Tarnow的莫斯艺术中心Moscice Art
Centre和23日华沙的维基剧院Theatre
Wieiki中演出,并于11月14日的“广东现代舞周”中进行在中国的首演。
这次在北京预演波兰编舞家的节目,时间非常紧迫,舞团从8月8日开始进入排练,到26日在剧场里面对观众,虽然不是正式演出,却是对过去三周密集排练工作成果的检验。在筹备2016年雷动天下工作的时候,本来10月是没有出访外国计划的,因为每年舞团的工作分配,最重要的,是四台原创作品的创作,然后7月主办“北京舞蹈双周”、11月参加“广东现代舞周”,剩下的,便只能一到两次外访演出的时间了。雷动天下今年2月到了印度两周,然后5月又到了中东北非两周,其实2016年的国际巡演份额已经用完,只是年初波兰的舞蹈家们获得波兰国家文化部的大笔资金支持,进行和中国现代舞的交流,而雷动天下被波兰方面指定为当然的交流对象,这既是荣誉,也是责任,在几经磋商下,一咬牙便把这次交流的活动答应下来。
和外国舞蹈家交流的好处,不在于我们学到什么,而是有机会从对方的眼中,看见更多不同层面的自己。这次交流,最有趣的一件事,便是关于整台节目的命名了:波兰艺术家们决定把节目命名为《中国制造》,而我却十分抗拒这个名字。记得好多年前,一位来自德国的著名编导,拿着歌德学院的赞助金,跑到上海找了一批中国舞者,编创了一台叫做《我是中国人》的节目;节目成绩不错,演员们在舞台上表现得恰如其分,可是我一边看,一边在想,如果有一天中国的艺术家有钱了,也有了点名气,跑去德国给德国的舞者们编创一台节目,叫做《我是德国人》,可以想象德国观众的反应吗?他们会不会觉得这些中国编舞家过于自大,凭什么给德国舞者弄个《我是德国人》的节目?当然,在当时许多中国观众的心里,对德国人来为中国舞者弄个《我是中国人》,是完全接受的,而且觉得对中国来说,是件很长脸的事。而我,大概是当时观众里,唯一觉得难受的中国人吧!
可能因为那次奇怪的经验,使我极度怀疑这次波兰艺术家要取《中国制造》这个名字,是否也带着西方人在艺术创作上的傲慢心态。在几经沟通并坦诚表达之后,我惊讶地发现,在几位合作的波兰艺术家的眼中,‘中国制造’这个标签,意义上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或许如今在不少好莱坞的电影里,甚至某些国人心理,‘中国制造’仍然是粗糙、模仿、低水平、容易破损的代名词,但随着华为、海尔、万科、中国移动、阿里巴巴等中国品牌的兴起,并在国际间经营多年,产品在质量上越来越有竞争力,甚至逐渐建立起一个‘价廉物美’的光环,受到许多中下阶层人士的垂青。或者说,今天的‘中国制造’,在欧洲肯定进入不了贵族上流人士的法眼,可是现代舞也从来不是属于贵族的艺术啊!
明白了波兰艺术家对‘中国制造’的看法,我对节目名称《中国制造》没有了反感,相反地希望‘中国制造’和中国的现代舞,将来同样能够成为属于非贵族的,真正‘价廉物美’的事物。不过,对这次雷动天下和波兰编舞家的合作,我仍然坚持,在波兰演出的宣传,名称可以叫做《中国制造》,但在中国的演出里,我们还是称之为《波兰节目预演》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