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现代舞的困思之一

(2015-11-24 19:38:47)
标签:

文化

舞蹈

现代舞

学习现代舞的困思之一

前阵子发了一篇博文,提到在“广东现代舞周——演后艺人谈”环节里,有一位学习编舞的同学,询问来自加拿大的艺术家,在其作品里的动作‘动机’是什么。然后发现,这位艺术家在创作时,完全是运用生活里的动作为元素,并没有考虑如何设计动作,便根本没有动作设计中的‘动机’。我在博文中指出,这位同学询问问题时,只是照搬编舞教材里的技法理论,而在实际创作中,却有千万种其他可能性。我提出这一点,本来只是希望提醒同学们,在欣赏现代舞,尤其是编创现代舞时,可不要被如今学校里的编舞教材所束缚住。

不过,文章发表后,有朋友深感困惑,在微信中提出:“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现代舞的编舞法都是从‘动机’开始学的,可是离开学校才发现技法里的‘动机’在编舞中没用。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花一整个学期去学呢?”相同的困惑,其实也可以延伸到整个现代舞的教育方面,就是说:既然现代舞强调自由和个性,现代舞者不希望被学校里的现代舞教材束缚住,那我们花时间去学习现代舞干嘛?

这个问题,其实凸显了‘传统教学思维’和‘现代教育思维’的差异:在传统舞蹈的教导和学习中,老师怎么教,学生便怎么学。课堂的动作从基础的手眼身法步开始,一直到最繁复的技巧组合,都必须在舞台上切实地呈现出来,芭蕾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国标舞甚至街舞,莫不如此。学生跟随大师学习后,身上越多大师的影子风范便越成功。所以传统的表演舞台上,总有许多‘小大师’——‘小梅兰芳’、‘小陈爱莲’、‘小芭芙洛娃’、 ‘小米高杰克孙’等,这个‘小’的称号,对传统表演艺术家来说,可是莫大的荣耀。

可是对现代舞教学来说,要求学生复制老师的姿态、动作,甚至创作方式,只是反映了教和学方面都未能脱离传统思维,以致在现代舞界,也出现了各种‘小玛莎’、‘小皮娜’、‘小林怀民’、‘小王玫’等,这可不是荣耀,而更像是对学生和老师们的嘲笑。在真正现代舞的教学中,课堂的学习和舞台上的运用(包括创作和演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学习现代舞,其实目的有二:

1·明白历史,才能创造新鲜事物。

记得1999年刚到北京出任当时北京现代舞团的艺术总监,一位年青团员要去外国当编舞,让我给他写推荐信,我因为对他还不太熟,问他在编舞上有什么成绩,他竟然对我说:他是第一个把中国的‘太极’和西方的‘现代舞’结合的编舞家。我当时无言以对,只问他有没有看过台湾云门的《水月》或香港城市当代的《逍遥游》?答案是‘没有’,连1990年广东舞者在法国巴黎国际现代舞大赛中获取金奖的《太极印象》,都没有听过。

我们学习现代舞,目的不是重复老师的脚步,而是在老师的脚步之后,思考如何再走下去,走出新鲜的道路。如果没有老师带路,恐怕我们只能兜兜转转,要走多少弯路,才能走出前人的窠臼?常常现代舞者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编舞、跳舞、自得其乐、自我欣赏,却对世界舞蹈的发展没有认识,便常会不自觉地陷进‘自我沉溺’,甚至‘自我膨胀’的境况中。我们学习现代舞,不只是练习动作组合或掌握某些‘编舞法’,而是通过亲自参与和切身体验,了解过去前人走过的道路;当道路走到尽头,便是开发真正属于自己的,有新意而前人未曾走过的现代舞之路。

2·了解身体,才能找到更多可能。

没有正规学习现代舞的艺术家,跟随自己的本能而舞,可以跳出很有个性的舞蹈,但艺术家每次跳舞,就只有靠本能驱动,动作的形式和质感免不了显得单一,缺乏变化。这就如一条欢腾跳跃的小狗,我们会觉得很有趣,甚至在感情上,我们可能因为小狗可爱单纯的样子,而深深地喜欢上这条小狗;然而我们也要明白,小狗没有经过动作的训练,在长期观察下,会发现来去都是那几招,不可能自觉地产生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现代舞的创作,要有新意,便需要自觉地改变动作的形式和质感。具备现代意识的舞蹈学生,不会模仿老师的一招一式,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老师如何看待肢体结构、如何协调动作节奏、如何处理发力方式等,最后学生可以彻底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控自己的动作。所以真正优秀的现代舞教育,会提供学生机会向不同的老师学习,目的是通过参与和体验,挖掘身体和动作的多元可能性,最后在演出和创作上,获取更大的自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