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流水寓意的德国《流浪者之歌》

标签:
北京舞蹈双周文化舞蹈现代舞 |
2015年“北京舞蹈双周”的压轴节目是来自德国吉森舞蹈团Tanzcompagnie Giessen演出的《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去年我带着广东现代舞团于欧洲巡演时,看过这部作品的现场演出,感觉好玩的不得了:舞蹈开始的时候,特别严肃认真,充满了宗教人生的苦恼和感悟;却在中段之后,在舞台上后方的一个水桶中,不断冒出水来,而水势越来越大,竟然泛滥整个舞台,最后演员们在水中追逐嬉戏,洗浴调情,总之是回归到人类最自然的天真状态,对我来说,是个很有启发性,饱含哲理却毫不造作的精彩作品。
我第一时间想要邀请这个作品到“北京舞蹈双周”中演出,可是担心满台的水,如何是好?当然如今许多大型舞台作品,比如林怀民的《水月》、皮娜·鲍什的《满月》、罗拔·勒帕兹的《蓝胡子堡垒》等,都出现水淹舞台的场景,但人家每次演出,都需要三、四天的装置工程,才能达到舞台效果和保证不出纰漏,可“北京舞蹈双周”的剧场每天都要有演出,根本不可能腾出几天时间让节目进行装置工程,便估计中国的观众不可能有机会看到这部来自德国的《流浪者之歌》。
谁知和吉森舞蹈团的艺术总监,也是编舞的塔里克·阿萨姆Tarek Assam沟通后,发现原来他们德国人发明了一种不漏水的材料,用来铺设舞台,很方便,也很安全,而且花两个小时就可以装置完毕,是旅游巡演的必备首选。当然带着《流浪者之歌》前来中国,当天装台当天演出,也完全没有问题。我大喜,立刻和塔里克·阿萨姆敲定了《流浪者之歌》参加今年“北京舞蹈双周”的计划。
舞剧《流浪者之歌》是以德国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曼·何塞Hermann Hesse的著名小说【流浪者之歌】为蓝本,而小说【流浪者之歌】原名Siddhartha,直接翻译过来是‘悉达多’,也就是佛教教祖释迦牟尼的本来名字。小说【流浪者之歌】描绘释迦牟尼放弃富裕的家庭和王国,出家求道的经历,采用了大量象征手法,文笔如诗歌般优美细腻,尤其是在精神领域里的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使许多音乐家、戏剧家、舞蹈家都从中获取创作灵感。
最有趣的是,小说【流浪者之歌】的内容描绘的是印度佛家的修行,但原著的作者赫曼·何塞却对中国道家的思想十分着迷。他在回忆录里说过:“老子的智慧多年来带给我极大的安慰,‘道’对我说,就是生活里的全部真谛”。赫曼·何塞对【道德经】很有研究,对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更深为赞同,无怪乎在小说【流浪者之歌】中,有着大量对印度恒河的描绘,而在文学的意象转接里,恒河其实就是‘水’的代表。
如今舞剧《流浪者之歌》里,编舞也用了大量的‘水’,而且这些‘水’在舞台上飞溅得淋漓尽致,可以把舞者和观者的一身疲劳和污秽洗刷得干干净净。从哲理思维上的‘水’到踏踏实实的‘水’,这部舞剧《流浪者之歌》是我接触过的所有版本,包括文学、戏剧、音乐和舞蹈中,最为轻松愉快的一次‘流浪’。
朋友们记得在7月28日晚到解放军歌剧院,一起来‘如水地流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