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舞蹈现代舞 |
第二代现代舞蹈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玛莎·格兰姆(Martha Graham),于1894年出生于美国的匹兹堡,14岁随家人搬到洛杉矶居住,17岁(1911年)时有机会看到圣丹尼斯的舞团表演,才决定进入圣丹尼斯主持的舞蹈学校学习舞蹈,1923年她29岁时离开圣丹尼斯的团队成为独立舞者,1926年32岁时建立了‘玛莎格兰姆舞蹈团’,她于1991年以97岁高龄去世,当了66年玛莎格兰姆舞蹈团的艺术总监。如今虽然格兰姆已经去世了24年,她的舞团在年轻一辈舞者的坚持下,除了不断创作新舞蹈之外,仍然继续演出格兰姆过去的舞蹈作品。
格兰姆一生人创作了两百多部作品,并一直坚持演出,到1970年76岁时才正式退下舞台。她的舞蹈创作题材多样化,可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贯穿在所有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无论是希腊神话题材、美国故事题材、历史宗教题材或是纯粹抽象的舞蹈作品中,都有着一个鲜明女性坚韧不屈的形象。她又特别喜欢在舞蹈作品中说故事,大部分的作品都有浓郁的戏剧性,也因此她强调演员必须深刻认识身体和动作的关系,并拥有释放感情的技巧能力。
格兰姆通过多年的创作和演出实践,根据人体在运动时,肌肉会自然收缩和延伸的原理,找到肢体动作和人类宣泄感情之间的关系。她的舞蹈特别着重舞者身体的中段,尤其是小腹位置,被看成是身体感情的起发点,适度地训练这部分肌肉的收缩和延伸,可以极大地加强舞者对身体机能控制,并引导内在感情以更有效的方式宣泄出来。这些训练被称为‘格兰姆技巧体系’,它的训练效果,足以和传统的芭蕾训练方法互相比美。
我在刚开始学习‘格兰姆技巧体系’的时候,很惊讶地发现,这套训练方法对肌肉筋腱的梳理,其实和中国气功训练中,所感受到的‘气’的流向,非常一致;而格兰姆所强调身体能量起发点的小腹,在中国有一个更熟悉的名称,叫做‘丹田’。可能二千年前中国古代修炼气功的武术家,和二十世纪初美国锻炼现代舞的舞蹈家,都同样地关注人类身体的状态,而获得相类似的经验。可以说,通过‘格兰姆技巧体系’的印证,可能我们更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的武术和舞蹈,其实都是同一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