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当代35岁感言
(2014-12-01 14:03:18)
标签:
文化舞蹈现代舞城市当代舞蹈团 |
以下是我发表在城市当代舞蹈团35周年纪念特刊里的文章,如今登在博客里,做个存案,也让未能前来香港参加舞团主办的“城市当代舞蹈节”的朋友们,了解在35岁之际,如何庆生!
城市当代舞蹈团35岁了!当初和一班不畏现代舞艰险之路的初生之犊,包括如今的黎海宁、陈德昌等,在九龙黄大仙一栋家里物业的天台上潜建起来的小棚屋内,挥汗如雨之际,没有想过舞团竟然一瞬眼间,便长大了。
对任何人来说,长大到35岁,便是成年人,对舞者来说,35岁更是黄金的年龄。我记得我在35岁那一年,才真正了解现代舞,并开始懂得怎样使用肢体去表达自己;以前只是拼命做些悦目动作,图个别人赞赏而已。我期望如今35岁的CCDC,也真正成熟起来!
不过我也有个顾虑,成立了35年的舞团,会不会让人感到‘欧特’了?又或者升上神台,被人当成经典古董来膜拜?所以在计划庆祝舞团35周年的时候,总希望凸出舞团年青的一面。嘿!CCDC当然年青,我们最年轻的演员,才刚过完20岁的生日,可是更重要的,是舞团的工作成绩,是否真的‘年青’?
要检视CCDC是否‘年青’,我们还真下了不少心思和功夫。在特别为庆祝舞团成立35年而筹备的“城市当代舞蹈节”中,我们请来香港、台湾、北京和广州的最新一代舞蹈家们,为香港的观众表演他╱她们的最新作品。我们希望让香港的观众知道,小小一个CCDC,在现代舞方面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香港这片弹丸之地,为整个大中华地区拓展出一片新天,而通过这些年青舞蹈家们的创造,我们才可以更直观地感受,35年来受到CCDC影响过的不同地区在舞蹈创作上的年青状态。
首先来自台湾的何晓玫和她的团队,将使香港的观众耳目一新。提起台湾的现代舞,香港老百姓可能只知道云门舞集,可云门比CCDC更老,要了解台湾新一代的舞蹈状态,还需要临场欣赏何晓玫、李贞葳和张蓝匀的创作。其中的张蓝匀,在台北的艺术大学毕业后,便参加了城市当代舞蹈团,担任过三年香港的专业舞者,香港和台湾的交集,在她身上体现最深。
至于香港本土的舞蹈创作,最老的是我和黎海宁,在上个世纪70年代便出现了。第二代是以1988年之后出道的编舞家们为代表,其中大部分是演艺学院成立后训练出来的毕业生,但也包括如梅卓燕、伍宇烈、黄荣禄、杨春江等几位卓有成就,却不在演艺学院毕业的舞蹈家。香港的最新一代,是1997年回归后才出道的年青舞者们,如今我们罗列了黄志荣、黄美玉、黄碧琪、梁芷茵、徐奕婕、施卓然和白潍铭七位的作品,观众可以从中轻松品尝,并体会香港年青自由而丰富多元的创作状态。
雷动天下,是我在十年前(2005)和李捍忠等一群选择在北京生活的编舞家们,合力打拼出来的现代舞团,也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独立注册,在政府体制之外的表演艺术团队。舞团去年被中国网络票选为国家十大舞团之一,和中央芭蕾舞团、东方歌舞团、总政歌舞团等国家级庞然大物并列,让我受宠若惊。这次代表北京前来香港的,是由今年刚好35岁,曾经是雷动天下的建团演员,如今在国内国外到处留下足迹的年青独立编舞家刘斌的编创作品。
广东现代舞团是大陆第一个由政府建立的专业现代舞团,今年也有22岁了,多年来一直担起中国现代舞发展的旗帜,也曾经培养出如沈伟、邢亮、桑吉加、刘琦等国际级现代舞编舞家。舞团在2006年,因为中国大陆文艺体制改革政策,成为第一个国家与外资合力经营的舞团,而我从开始便参与了广东现代舞的建设,因此被邀请成为团长和艺术总监。这次代表广东前来香港的,是30岁出头,广州土生土长却常被邀请于国际舞蹈节演出的何其沃的作品。
“城市当代舞蹈节”中,城市当代舞蹈团自然必须拿出一场压轴好戏。《风中35》揆集了舞团过去十年来的优秀作品片段,汇总成一部16支舞蹈共90分钟的精华节目,如万花筒般转动于观众眼前,其中少不得前辈如我和黎海宁的作品,也有风华正茂并以香港为创作基地的舞蹈家梅卓燕、邢亮、桑吉加、黄狄文和庞智筠的作品。十年前的2004年,CCDC为了庆祝25周年银禧纪念,编辑了一台建团以来的舞蹈精华节目,名为《银雨》,寓意现代舞可以如雨露般沾润香港这片文化漠地;如今十年过去,《风中35》以风的意象为轴,回首舞团35年来在风雨中成长,寄望未来就算是经历再多的熏风、和风、狂风、暴风,CCDC仍然一如既往地,在风中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