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东现代舞周”中的‘现代舞’

(2013-10-25 15:43:34)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广东现代舞周

文化

    第十届“广东现代舞周”于近日进行了一连串宣传活动,其中自然有很多朋友关心被邀请在“现代舞周”中演出的节目。前天一位在广州暨南大学研究院修读硕士课程的朋友跟我聊天时,说:她一直很喜欢‘舞蹈剧场'这种表演形式,也希望多看一些舞蹈跟戏剧融合的表演项目,“广东现代舞周”为观众带来许多‘现代舞‘,却不知有没有打算举办一些“广东舞蹈剧场周”之类的活动,也为大家带来‘现代舞’之外的其他现代表演形式?

    我跟朋友解释:其实“广东现代舞周”里的节目,形式多样化,除了纯粹肢体性的舞蹈外,也有许多融合舞蹈和其他门类艺术的节目,比如北京雷动天下带来的《重置》,便融合了现场音乐、多媒体录像和装置艺术;比利时过渡景象舞团带来的《都市变奏》,便是一台舞蹈融合在都市生活里的形体戏剧;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带来的《寻找大观园》,要求演员在户外环境中围观的群众里,念诗、朗诵,并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这种表演形式已经很难用‘环境舞蹈’、‘舞蹈剧场’或‘生活剧场’等的名称来做界定了。

    其实在“广东现代舞周”中的‘现代舞’,和世界其他国际性艺术节中的‘现代舞’一样,老早不再藩囿于传统意义上一个纯属肢体性‘舞蹈’的观念。只是许多人的思维还是喜欢把东西分门别类,尤其是国内的舞蹈界,老把‘现代舞’看成是一种特定的,从西方传进来的‘舞蹈’表演形式,以致要画蛇添足地发明一个属于中国的‘当代舞’名称;而更多中国的年青人,因为不清楚国际上‘现代舞’发展历史,在刚认识‘现代舞’的时候,突然又发现一些‘后现代舞’、‘舞蹈剧场’、‘形体剧场’等等不同名称的新表演形式,便以为‘现代舞’属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老土要被淘汰的事物。

    纵观国际现代舞的发展,开始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有伊莎多拉·邓肯提出以释放身体为主旨的‘自由舞蹈’、也有露芙·圣丹尼斯提出以吸收不同文化影响为创作灵感的‘新舞蹈’,而在德国,则有玛丽·魏格曼提倡关注社会真实状况的‘表现舞蹈’等,这些舞蹈最终被西方文艺界统称为‘现代舞’,可见‘现代舞’从一开始便不是单一的某一种固定表演形式。

    及后‘现代舞’在美国的玛莎·格兰姆,桃丽斯·韩福瑞和汉雅·汉姆等舞蹈家的推动下,成为西方舞蹈界中跟传统‘古典芭蕾’分庭抗礼的主流,而‘现代舞’无论发展成怎个样子,其对传统形式的叛逆精神却从来没有遗失过。这种对传统的叛逆成为‘现代舞’的精神支柱,而当早一辈的舞蹈家们的‘现代舞’被形式化和经典化,也因此成为传统的一部分后,更年轻一辈的艺术家便自然地以‘现代舞’的叛逆精神,对过去的‘现代舞’进行叛逆了。

    因为对‘现代舞’的叛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了‘后现代舞’,之后又因为对‘后现代舞’的叛逆,又出现了‘非舞蹈’和‘反舞蹈’,之后对‘非舞蹈’或‘反舞蹈’的叛逆,又出现了‘体能舞蹈’、‘极限舞蹈’、‘舞蹈剧场’、‘形体剧场’、‘多媒体剧场’、‘东方肢体剧场’和‘舞踏’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可是无论名字和形式如何改变,新的舞蹈还是对一些已经成为经典的传统形式进行叛逆性的改造,而这种叛逆精神正是‘现代舞’在上世纪之初所以出现的基础精神。

    今天的舞蹈家们,一方面为了显示自己的与别不同而提出独特的舞蹈观念,建立崭新的表演形式,甚至取个前无古人的艺术流派名字,表示自己是‘某某舞蹈’或‘某某剧场’的开山鼻祖;另一方面却不会反对别人称呼自己是‘现代舞’的大师,因为他们知道,在艺术界的认知里,‘现代舞’就代表了叛逆和创新,而欣然带着属于他们自己形式的节目参加各种国际‘现代舞’的展演活动。

    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于美国学习现代舞的时候,正是‘后现代舞’风起云涌之际,记得曾发生过一件让我深思的事:当地舞蹈界希望举办一次“后现代舞艺术节”,邀请各式‘后现代舞’进行汇演,可是结果除了几位被奉为‘后现代舞’开山鼻祖的舞蹈家和她们的舞团外,其他愿意参加汇演的舞蹈家数目寥寥。当一些年青舞蹈家们被问到为什么不愿意参加“后现代舞艺术节”时,答案让我吃惊,比如有人说:我的作品早已超越‘后现代舞’的范畴;有人说:我拒绝用‘后现代’的概念来定义自己的舞蹈;有人说:我跳的不是‘后现代舞’,是‘后后现代舞’!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今天国际上所谈论的‘现代舞’,也就是“广东现代舞周”或“北京舞蹈双周”所积极推动的‘现代舞’,早已不是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和德国出现的原初风格的‘现代舞’了。它更像一个逻辑里的‘母集’概念,包含众多有着相通概念的‘子集’。比如绘画艺术里的‘现代派’,这个名字刚出现时,可能只是单指早期的‘印象派’绘画,其后出现的‘表现派’、‘野兽派’、‘立体派’、‘超现实派’等等,虽然形式不一,甚至彼此瞧不上眼,却都被概括进‘现代派’的行列中。所以当筹组一个‘现代派’绘画展时,因为‘现代派’是个‘母集’概念,我们可以在展览中看见不同形式和风格的作品;可是如果我们举办一个属于‘子集’概念的,比如‘印象派’画展,那可能就会有艺术家惊叫:我不是‘印象派’,我是‘野兽派’。

    就请大家来看,“广东现代舞周”里的‘现代舞’这个母集的包含性有多大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