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三代现代舞编舞家(中)

(2013-09-19 11:45:45)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我怀着欣喜的心情观察着中国现代编舞家们的成长:第一代编舞家们在九十年代广东实验现代舞团的日子里,如水般的纯净,而第二代编舞家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全国各地,如奇峰般陡然崛起,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让我惊讶不已。不过,无论是九十年代的如水纯净,或二十一世纪初的奇峰崛起,两代编舞家的发展轨迹,还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失,让我感到不无遗憾。

    上世纪末的广东实验现代舞团,虽然要面对改革初期的政治风险,可说是危机重重、步步惊心,却终归是由国家批准成立,获得国家的供养。团里艺术家们只要不牵扯政治,便基本有生活保障;而我熟悉的一群舞者们对艺术的专著,使他们无视外界的天翻地覆,更不会去追求各种新兴小资阶级的物质享受,成了在外人眼中‘不食人间烟火’般的存在。许多观众曾经被这些纯净得像天使一样的舞者所感动,可也因为天使们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净土中,让他们跟真实的社会有点脱节,当时光荏苒,乌托邦再好,也要有面对现实的一天。

    今天的广东现代舞团经历了文艺体制改革,不可以也不应该再单纯倚靠政府的供养,早期的舞者们也在九十年代末各散东西,我偶尔想起过往的净土,颇感唏嘘。不过值得安慰的是,那些真正有才气的第一代编舞家们,如今都能以奋实的个人努力,在滚滚红尘中发展得挺好。王玫在北京建立起中国学院派的现代舞、沈伟在美国纽约拥有自己的舞团、马守则获得美国大学舞蹈系的教授职衔、李捍忠和马波主持北京雷动天下、邢亮成为香港舞蹈界的大哥大、桑吉加的编舞作品受欧洲各大舞团追捧、施璇和周念念是德国莎莎瓦舒舞团的首席舞者、杨云涛出掌香港舞蹈团、惟有刘琦还坚守在广东现代舞团里,引领新一批的现代舞者上路。

    中国的第二代编舞家们在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冒出头来,面对的是一切向‘钱’看的变态洪潮。国家文艺体制改革,根本不再考虑成立新的由政府供养的舞蹈团;各级政府的文化部门领导对现代舞的超前意识又戒惧审慎,更不会把他们的前途投放在真正有意义的文化发展之上。今天中国有上千个由国家全盘供养的歌舞团,却除了广东现代舞团外,没有一个是以创演现代舞为主的。2000年厦门文化局曾隆而重之地把厦门市歌舞团改为厦门现代舞团,可在一年后新的领导班子上场后,又把舞团改为传统式的民族歌舞团,节目比较有娱乐性,能让群众喜闻乐见,也保险一点云云。

    第二代编舞家要生存、要发展,便要比第一代的编舞家们更努力、更坚强。他们打从开始便知道要在经济和市场的夹缝中打拼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变得更世故、更懂营运之道和如何推销宣传自己。二十一世纪开始,我惊喜地看见许多现代舞团体和独立舞者在重重逆境中脱颖而出,如百花齐放地各展独特的丰姿;但也隐约地觉得不安,因为在挣扎的过程中,难免为了争夺资源、竞比声望,以至忘记了现代舞强调个性而尊重个性的本质,产生为我独尊的心态,常常贬抑跟自己风格不一样的其他编舞同行。当然这种纷扰而彼此攻讦的状态,不是中国的编舞家们独有,美国、欧洲、澳洲的现代舞坛,更是暗流汹涌,总之越是利益所在,便免不了越功利化的表现。

    我感到的遗憾便是:上世纪末的第一代编舞家过于单纯而显得无知,本世纪初的第二代编舞家必须独立而变得功利。不过,最近观看雷动天下的《秋分》和跟演员们讨论作品的时候,我却发现了第三种可能性,或许正式标志着中国第三代编舞家的出现,和属于他们的更有发展潜力的特质?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