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踏莎行》

标签:
文化舞蹈现代舞北京舞蹈双周 |
雷动天下在7月21日第二届“北京舞蹈双周”的开幕式中,除了向观众呈献舞团的重要作品《满江红》外,还将首演新作《踏莎行》。有13年历史的《满江红》载誉无数,踪影遍传世界五大洲,算是雷动天下的‘经典’作品;但也因为成了‘经典’,是时候把它‘封箱’起来,留待将来有需要时再解封。对任何现代舞团来说,比‘经典’作品更重要的,是‘新’作品,因为全新的作品反映编舞家和舞者‘当下’的思考和感受,而现代舞重视和追求的‘时代’精神,便在每一个‘新’作品的出现中,得以传承下去。
所以“北京舞蹈双周”开幕式下半场首演的《踏莎行》,是当晚节目的焦点所在。负责编舞的李捍忠和马波在开始创作之前,曾跟我解释过他们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希望反省13年前创作《满江红》以来,他们在艺术思路上的转变和发展。《满江红》阐述的,是艺术家们对传统束缚的反抗,在中国过去的保守势力和政治压力的环境之下,充满壮烈气魄和悲情精神。而13年过去,编舞家面对的社会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连他们的儿子都7岁了,正张罗着怎样能够上好一点的学校。编舞家眼中的世界,不再火红激荡,却在平顺中被许多繁琐小事所羁绊;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心境,更希望放下沉重的历史包袱,轻装上路,在找寻内心自由的历程里,不用再去抗争,而是恬然自得,至其所至、止其所止。
在为新作取名字的时候,难题来了!因为这部新作算是《满江红》的延续,音乐也是用了同一位作曲家史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的另一支曲目,所以名字一方面要跟《满江红》相呼应,另方面也要让观众有联想的空间。曾经设想过:《满江红2》、《满江红续篇》、《满江绿》!!!都不满意。最后因为‘满江红’来自中国文学中的词牌,三个字串联起来也让人感受到舞蹈中展现的悲壮意象,所以编舞家决定,要在中国的词牌中,找寻新作的名字。
谈起中国文学,我当仁不让,便自告奋勇地在众多词牌中,挑了个‘踏莎行’。词牌《踏莎行》是北宋时期的词人寇准所创,传说他在一次文人相聚,庆祝春天节日的派对里,举行曲觞流水的游戏,众人环绕水潭边坐,将盛满美酒的酒杯放在水面随水漂流,酒杯飘到谁面前停下,谁便要把酒干杯,并要吟诵一首新诗以应情景。轮到寇准吟诗,他看着潭边的鲜嫩青草,脑子里浮现唐朝诗人韩翃的诗句:“踏莎行草过春溪”,灵感一来,便吟诵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踏莎行》。词句如下: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尽落春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其后,许多南北宋时期的文人雅士包括欧阳修、秦观、王旭等,纷纷依据此一词调,填写不同版本的《踏莎行》。不过,无论谁的版本,词牌《踏莎行》的内容,都主要描写春天变幻不定的景色,还有隐隐对美好事物的思念。
我提出《踏莎行》,眼前浮现的是年青艺术家们放下包袱、光着脚、沿着青葱绿地,轻盈地踏向未来。《踏莎行》的心境是安谧的,却不失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憧憬,而‘踏莎行’三个字一出来,李捍忠和马波便觉得,跟他们此时的状态特别相吻合。从《满江红》到《踏莎行》,见证了编舞家13年来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艺术的越趋成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