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双周”的名称
(2012-03-21 19:30:23)
标签:
舞蹈舞蹈节现代舞文化 |
可能有些朋友留意到,今年“北京舞蹈双周”的名字中,没有了‘现代’两个字,跟以前的“北京现代舞展演周”和“广东现代舞周”中强调的‘现代舞’不一样了。有一位朋友更好奇地问我:是不是舞蹈节不再以现代舞为主,其他民族舞、古典舞、芭蕾舞、国标舞等都可以参加?
其实,“北京舞蹈双周”还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现代舞活动,而名称不叫‘现代舞周’而叫‘舞蹈周’,去掉‘现代’两个字,目的是要更好地跟国际接轨而已。今天各个国际艺术节的节目总监,到世界各地搜罗舞蹈节目,都是希望把最新和最具创意的作品,带到他们的艺术节中,以飨观众。对许多观众来说,舞蹈艺术是以人体的展现为主,而人的身体,最直接地呈现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因此舞者在舞台上,通过造型、节奏、动律和发力的方式,最能呈现‘现代’和‘即时’的感觉。就算跳同样的古典芭蕾舞如《天鹅湖》、《吉赛尔》等,今天的年青芭蕾舞者对形体和动作的审美要求,都已经跟上一辈的舞蹈家们很不一样。所以对八方汇聚,要交流观摩新鲜节目的舞者和观众来说,舞蹈节中的舞蹈以‘现代舞’为主,是自然不过的事。
今天世界各地的舞蹈节,比如美国“维尔国际舞蹈节”Vail International Dance Festival,法国“蒙佩里尔舞蹈节”Montpellier Dance Festival,德国“八月舞蹈节”Tanz im August,英国“舞蹈伞艺术节”Dance Umbrella,荷兰“春天舞蹈节”Spring Dance Festival,爱尔兰“都柏林国际舞蹈节”Dublin International Dance Festival,奥地利“脉动舞蹈节”ImPuls Dans,匈牙利“贝达佩斯舞蹈节”Budapest Dance Festival,以色列“卡米尔舞蹈节”Karmiel Dance Festival,日本“横滨舞蹈节”Yokohama Dance Exchange等等,都是以展演现代舞节目为主,可是这些舞蹈节的名字,都没有带上‘现代’两个字。
反而国际上一些以展现古典芭蕾或传统舞蹈的舞蹈节,却必须在活动的名字中,标明本身的舞蹈类别,才不会让观众产生误会,如古巴“哈瓦那国际芭蕾舞蹈节”Festival Internacional de Ballet de la Habana,俄罗斯“白夜芭蕾舞蹈节”White Nights Ballet Festival,韩国“首尔国际芭蕾舞蹈节”Seoul International Ballet Festival,澳大利亚“墨尔本国际踢踏舞蹈节”Melbourne International Tap Dance Festival,意大利“那不勒斯探戈舞蹈节”Tango Festival Naples,西班牙“当代佛拉明戈舞蹈节”Festival Flamenco de Cortomatrajes等。
世界上也有为数不多的舞蹈节,名字是带着‘现代’或‘当代’两个字的,比如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当代舞蹈节”Festival Buenos Aires Danza Contemporanea,立陶宛“科纳斯国际现代舞蹈节”International Modern Dance Festival Kaunas和波兰“比托姆当代舞蹈研讨及表演节”Bytom Contemporary Dance Conference and Performance Festival。可是这些舞蹈节的主办地区,一般是被认为比较保守,在文化开放程度上算是比较落后,而当地的舞蹈艺术发展,跟中国非常相似,也是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正反映在文化艺术活动的命名上。
可是中国的经济起飞和社会转型的力度是惊人的,远远超过阿根廷、立陶宛和波兰这些地方。城市的高速发展,让坐地铁、看电视、享受空调、电话聊天、上网找资料,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这种‘现代化’的生活影响我们对更高层次的文化观点。二十年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非中国传统的‘现代舞’,到今天已经被普遍的中国年青人接受,也成为中国人理所当然的一种正常表述方式。
如果十年前,中国人还认为跳舞,就是跳中国的传统民族民间舞,那今天的年青人,除了那些从小被控制在舞蹈学校里,被洗了脑的一小撮所谓舞蹈精英外,大部分跳起舞来,都会各适其式,自有个性。这种自由的舞蹈,无论好不好看,都是‘现代舞’。
所以,今天中国年青人的世界里,‘现代’早已经成为生活的主流。我们打开电脑,不会告诉别人,我们正在使用‘现代电子仪器’;我们坐汽车,不会告诉别人,我们正在乘搭‘现代交通工具’;同样,我们自由地以身体来编创舞蹈,进行交流,也不用告诉别人,我们交流的是‘现代舞’。
“北京舞蹈双周”,而不再是“北京现代舞双周”,正是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