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当代舞蹈团的新疆演出

标签:
舞蹈现代舞文化 |
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被邀请参加第二届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于8月1日到4日在乌鲁木齐演出四场。这次活动主办方的组织工作非常到位,演员们从抵达一刻,便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入住的鸿鑫酒店,虽然不是乌鲁木齐的顶级场所,但许多名人,包括齐秦和余秋雨等,前来新疆演出或讲学时,都曾下榻于此;演出的八一剧场,外观宏伟、装修精致,很有历史价值,剧场舞台的条件虽然只是一般,可胜在地处市中心,交通方便,无怪成为乌鲁木齐市的重要演出场馆。
此次城市当代带来一台《银雨》,是舞团在七年前为庆祝成立二十五周年而编排的节目,内容选材了过去多年来的十个精彩作品片段,重新剪辑而成;整个舞蹈犹如万花筒,展示舞团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节目中的个性多元风貌。舞团第一次到新疆演出,不知当地观众的欣赏能力如何,所以带一台包罗万有的节目,算是比较保险。
到了乌鲁木齐后,从接待人员的口中,才知道当地的剧场里从来没有上演过现代舞。新疆虽然是‘歌舞之乡’,可是观众熟悉的,也就是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而已。这次第二届“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中,竟然出现来自香港的‘现代舞’,对接待人员来说,也是忧喜参半,不知道新疆的观众会有什么反应。
我特别高兴地知道,“舞蹈节”所有门票,除了小部分留给领导外,没有任何赠票,连接待人员的朋友们希望观看节目,都要自掏腰包。门票分为六十、八十、一百二十元三等票价,以新疆的生活水平来说,尚算合理。结果城市当代舞蹈团演出了四场,大概因为口碑不俗的缘故,除了首场有少量门票剩余外,其他三场全部爆满,而且新疆电视台和乌鲁木齐市电视台分别要求在第三天和第四天前来录影转播,而我则每天都在观众席里留心新疆观众的反应。
新疆的剧场氛围,有点像九十年代初的广州和九十年代末的北京,小孩们可以在观众席间跑来跑去,大人们不但随便拍照,而且自由地使用闪光灯;手机铃声更不用说了,常在两人聊天的谈话声中响起,为正在演出的舞蹈带来更丰富的音响效果。我见怪不怪了,看见城市当代的工作人员满场飞地尝试阻止观众拍照,反而劝谕他们稍安勿躁。一个地方的观赏习惯,不是几场现代舞的演出,便可以改变得来的。
在演出进行中,我花了不少心思去观察乌鲁木齐的观众,并努力地偷听他们的谈话。我发现,喜欢在观看演出时,侃侃而谈的人,大部分是汉人,因为我听得懂他们说的汉语;而剧场里虽然也坐了不少其他少数民族,我却几乎没有听见过维吾尔语的交谈声音。
汉语的内容,几乎清一色是:“看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到底舞蹈在说什么?”。有趣的是,我看见观众席里的一些维吾尔族小伙子,聚精会神地观看舞台上的演出,却没有拿什么问题来跟身边的人讨论,好像他们比汉人更‘看得懂’,而最后谢幕时,最起劲鼓掌的,也是他们。当然我还是很感激那些老说‘看不懂’的观众,在《银雨》结束时,虽然一脸茫然,却坚持留在座位里,便算是对现代舞的支持吧!
看些这次新疆之旅的花絮图片:
趁演出最后一天(8月4日)早上不用排练
全体演员抽空探访乌鲁木齐的大巴扎
据说是世界最大的民族产品集中地
建筑风格独特
还要经过严格的安检
选在当地一所民族餐厅里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