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香港舞蹈年奖

标签:
舞蹈现代舞文化 |
一年一度的香港舞蹈年奖在四月又将揭晓,今年(2011年)的舞蹈年奖是颁给在去年香港舞坛中,有特殊成就的人员。2011年香港舞蹈年奖对城市当代舞蹈团来说,可说是大获全胜。全部七个奖项,其中四个颁给了城市当代舞蹈团,包括1·最佳制作奖:颁给城市当代舞蹈团制作,由邢亮编舞的《六度》,2·最佳编舞奖:颁给城市当代舞蹈团《双城记》里的编舞黎海宁,3·最佳女舞者奖:颁给城市当代舞蹈团《双城记》里的乔杨,4·最佳舞美技术奖:颁给城市当代舞蹈团《六度》中的灯光设计师吴文安。
其他还有三个奖项,分别是最佳男舞者奖、最佳宣传/服务奖和最佳独立制作奖。其中除了独立制作奖是专门为小型舞团和独立编舞家而设,所以城市当代舞蹈团不能染指之外,在最佳男舞者奖的角逐中,陈宜今和林波以在《六度》中的表现,成为最后三强,而在最佳宣传/服务奖中,舞团筹组的“跳格舞蹈录像节”项目,也只是以些微票数没有成为这个奖项的获得者。
我当然欣喜舞团能够获取众多奖项,因为这些奖项是由专业性质的香港舞蹈联盟颁发,代表了香港舞蹈同行中最高水平的认可。可是我也对这种带有竞争性的奖项存有忧虑,因为到底香港的舞坛不像电影商业般地成熟运作,有足够的空间让同行通过竞逐奖项,达到一荣俱荣的目的,反而有时因为奖项的多寡,引来不必要的同行间的议论纷争。
我是香港舞蹈联盟创办人之一,也是在十多年前筹组香港舞蹈年奖的主力人员,不过当年的香港舞蹈年奖以嘉奖性为主,每年由联盟的理事会和一群资深舞蹈家经过调查、研究并详细讨论后,推选出十个于该年度对香港舞坛有影响力的舞蹈家或舞蹈机构,作为奖项的获得者。获奖者里有舞者、编舞家、舞美设计师、行政人员甚至某些跟舞蹈没有直接关系,却在该年度里对香港的舞蹈发展有特别贡献的人士。早期的舞蹈年奖,大概是以每年的‘十大杰出青年’或‘十大新闻’等嘉奖活动为蓝本,目的是向社会推介过去一年间舞蹈界的杰出人才和重要事件,当然在推选的过程里,少不免要算计十个奖项要如何分配,才能既让香港舞蹈界的各个团体皆大欢喜,又能让奖项有足够的公信力,能够吸引一般观众的注意。
不过自去年开始,这个由香港舞蹈联盟颁发的重要年奖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更多地以电影界颁发的奖项,如威尼斯金狮奖、康城金棕榈奖和柏林金熊奖等为蓝本,邀请数位资深的评委,在浩瀚的每年新作品中,选出入围名单,然后再由大评审团各依己见,公平地从入围名单中投票选出最高票数的获得者,作为最终结果。所以自去年起,根据舞蹈界平时运作,把本来十个不分类的奖项,削减成最佳制作、最佳编舞、最佳男舞者、最佳女舞者、最佳独立制作、最佳舞美技术、最佳宣传/服务等七个规定项目。
有了限制,竞争自然激烈起来。以往如果觉得一年中有几位舞者的表现都好,可以通通给他/她们颁发舞蹈年奖,现在每年只有一位男舞者和一位女舞者可以获此殊荣,其他编舞及制作等莫不如此。去年第一次采用这种机制,城市当代舞蹈团就成了大赢家,桑吉加作品《那一年·这一天》获取最佳制作奖和最佳编舞奖,而《非常道》的灯光设计师张国永也拿了个最佳舞美设计奖。七个奖项里拿了三个,已经引起不少微词,而今年更变本加厉,邢亮的《六度》和黎海宁的《双城记》各领两座奖项,可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呢!